李太太,68歲,是一位傳統家庭的主婦,結婚進門後,婆婆就叮嚀她說,媳婦要負責打理家務,李太太很聽話,又認真負責,很愛乾淨,每天認真做家事,多年來也養成習慣,不自己做總覺得不乾淨。
最近暑假來臨,小孫子從都市來住家裡,讓她很高興,從二週前她就開始勤快打理,常常需要擰乾毛巾,擦擦洗洗的,她覺得忙得很充實;最近她覺得在起床後,手腕覺得酸酸痛痛的,手指活動有點僵硬,回想以前在年節大掃除時,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後來去就診後,醫師診斷為手腕扭傷合併韌帶發炎,醫師和她詳細討論病因、症狀以及防治方式,告訴她反覆的擰毛巾動作太多,會造成手腕損傷,建議她要改善,但不能擰毛巾卻讓她覺得很困擾,多年來李太太都是這樣過生活,也一向都還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手腕扭傷是「積勞成疾」的典型疾病之一,容易復發
手腕扭傷是骨科門診的常見疾病,常常都是日常生活工作累積傷害所造成,是「積勞成疾」的典型疾病之一,手腕扭傷很容易復發,病人因為手腕痠痛,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步調,年輕時只要休息一下,清晨起床後,症狀即可改善。
但這幾天與年輕時再也不同,不但症狀未如預期般消失,反而是日漸加重、局部腫脹無法伸直,勉強忍痛伸直時,也無法自然的活動,李太太會告訴醫師說,「連擰條毛巾都不行,讓她很難適應」,可是這種情形會反復發作,造成困擾。
日常需多次用力擰乾毛巾、抹布的病人,其實讓她們難以放下的是日常生活的家事,常常可以聽到她們說「家中的人都在上班,我再不做,就沒人可以做了」「我以前都沒事,怎麼現在就不行了?」「只要吃點藥就好了,不是嗎?」「不擰毛巾,怎麼洗得乾淨呀?」可是這種捨我其誰的勇氣,正是很難改善的原因。
針對此類病人,在說明引起疾病的原因時,通常會有些難以被接受;因為病因就是日常生活或工作活動,病人從小就做這些生活動作,早已養成習慣,直到年老,這些習慣很難改變,也不想改變,例如,從小就將毛巾浸濕,然後擰乾來洗臉、擦臉;洗澡時使用大條浴巾,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擰乾浴巾,以免濕毛巾會變臭;經過長時間後,生活習慣變得根深蒂固,牢不可改。
圖/採用一些改良設計的器材擦拭桌椅、玻璃、拖地板,都可省力又安全,或在做家事時穿戴護肘、護腕,都很有效。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執意毛巾擰乾,手腕可能受傷!拒絕手腕疼痛這樣做
因此,在門診時解釋要改去擰毛巾的習慣時,常常不能得到病人的認同;許多病人在離開診間後,大多只想吃吃藥或推拿一下,即可痊癒;在症狀減輕後,又很快會恢復擰毛巾的習慣,真正是「執意毛巾擰乾,手腕可能受傷」的現實寫照。這種情形在大掃除、搬家、或突然增加家事量時,會急速加重症狀。
要想改善甚至於根治這種反覆動作引起的手腕疼痛,並不是沒有方法,但根本上要從改變觀念做起。
在數十年前,許多家庭都燒熱水洗澡,每個人都用一臉盆水來清洗全身,因此需用毛巾先洗臉,然後在臉盆內洗淨毛巾,擰乾了再擦洗身體,這樣子養成的習慣牢不可破,想要一時間改變並不容易;若是現在仍然使用燒水來洗澡的人,也許買比較小的毛巾來用,至少也比較省力氣。
但若改用熱水器的家庭,取得熱水比較方便,因此在洗臉後,用乾淨乾毛巾擦乾即可,若是毛巾髒了,可用洗衣機來清洗,等曬乾了再用,也可以多買個幾條毛巾,方便使用;此外,採用一些改良設計的器材擦拭桌椅、玻璃、拖地板,都可省力又安全,或在做家事時穿戴護肘、護腕,都很有效。
除了家事之外,反復發生手腕扭傷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工作所引起,例如,清掃工作,電腦輸入員、園丁、書記、秘書、油漆工、組裝員、演奏者、美容師、3C族等,都是高風險族群,治療原則與擰毛巾相同,必須從工作習慣中發現引起手腕不適、痠痛的動作,加以防範改善,才能奏效,例如,避免長時間工作,安排休息時間,採用正確姿勢,配合改善生活習慣,才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