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混酒會怎樣?喝調酒更容易喝醉?醫揭關鍵,小心隔夜醉誤事 | 健康遠見
居家

混酒會怎樣?喝調酒更容易喝醉?醫揭關鍵,小心隔夜醉誤事

混酒會怎樣?喝調酒更容易喝醉?醫揭關鍵,小心隔夜醉誤事 混酒會怎樣?喝調酒更容易喝醉?醫揭關鍵,小心隔夜醉誤事。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編按:你是否也常聽到「喝混酒比較容易酒醉」、「喝調酒會醉很快」的說法,但真有這一回事嗎?更有許多人認為,喝酒醉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醫師提醒,小心喝醉酒隔天仍可能會有『隔夜醉』的宿醉問題相當危險!《健康遠見》特選此篇帶大家一次看懂。

坊間常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民眾應掌握正確酒精知識,學會計算酒精量,才能真正避免飲酒過量。

又到了一年一度歲末年終的歡慶時刻,尾牙宴、過年圍爐等團聚活動隨之到來,出門參加各種聚會,與親朋好友慶祝佳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隨著三五好友聚會的增加,飲酒助興的機會也大幅提升。

學會計算酒精量,才能真正避免飲酒過量

普遍人認為在喝酒時只要有所節制,飲酒完後可多喝些糖水或蜂蜜水,或是運動就能幫助新陳代謝,但事實上「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量多寡的關鍵。酒精在進到人體內後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接續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指出:「有患者喝酒後出現腸胃不適來求診,皆表示自己並沒有喝很多或是很烈的酒,但很多民眾不知道的是酒精攝取量才是會不會喝醉的關鍵。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平均而言,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g)的酒精,所以學會計算酒精量才是真正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酒精攝取量計算方式:喝下的c.c數或ml數×(酒精度數/100)×0.8(酒精比重)=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

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Pexels by Tembela Bohle圖/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Pexels by Tembela Bohle

混得越多種越容易醉?酒精量攝取多寡才是關鍵

坊間常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方冠傑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g),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g)。

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未成年及孕婦也須謹記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健康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沒有節制的飲酒行為會對肝臟、胰臟等器官造成莫大的傷害。

方冠傑表示:「酒精進入到人體後,就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尤其酒精在一接觸到胃黏膜即會被吸收至血液中,血液中酒精濃度高就會有酒醉感。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

飲酒後反射神經變得遲鈍,絕對不能開車 

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醫師簡立建指出:「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也變慢,容易會做出錯誤的舉動,遇到突發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不可逆的悲劇!」提醒民眾,「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

簡立建進一步提到:「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所蒐集登錄的外傷資料顯示,從酒測值數據中更觀察到,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此時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心理狀態上變化的階段,許多人會高估自己判斷能力,因此反而造成的外傷情形最嚴重。

許多人認為喝醉酒,隔天如果沒有頭痛、頭暈等宿醉症狀就沒事,但醫師提醒這不代表酒精已完全代謝完畢。freepik by jcomp圖/許多人認為喝醉酒,隔天如果沒有頭痛、頭暈等宿醉症狀就沒事,但醫師提醒這不代表酒精已完全代謝完畢。freepik by jcomp

不是「睡一覺」起來就能代謝完全,頭不暈也不等於沒事

許多人則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完畢, 也容易觸犯酒駕的法律責任。

方冠傑指出:「飲酒後隔天一大早開車,會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於身體累積了過多的乙醛,導致第二天較容易宿醉,大多數人對隔夜醉的不適抱持輕忽的態度,這也是容易造成危險的關鍵!

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的相關資料顯示,一整年全國累積取締的酒駕違規依然超過9萬件,平均每天取締高達250件酒駕違規!民眾一定要謹記「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原則,在聚會結束後,事先安排規劃好返家路線,搭乘計程車、大眾運輸亦或是選擇指定駕駛都是正確的決定。

(延伸閱讀:喝酒後多久可以開車?從藝人王柏傑酒駕事件,看酒精代謝時間有多長

※ 提醒您:理性飲酒 ‧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轉載自食力網站,原標題為〈混酒容易喝醉?酒精量攝取多寡才是關鍵!〉)

專欄介紹:

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

更多內容請至【食力網站】/【食力粉絲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