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失智症不是單純的記憶力減退,而是「認知功能」嚴重退化。如何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並學會自我調適,是所有失智照顧者必會面臨的課題。作者以 50 年臨床治療與照顧失智患者的經驗,綜整出條理分明的失智專書,指引家屬如何妥善照顧失智患者。只要不放棄,失智症患者和家屬仍能維持重要的互動,並留下溫馨且值得珍惜的回憶。
當父母親照顧一位剛出生的嬰兒直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雖然艱辛費力且備感壓力,但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學會爬行、站立、說話、走路,身體跟智慧一同增長,內心想必充滿了無比的歡欣與盼望,雖然曾經辛苦,但也相當值得。然而,照顧一位病情越來越退化的失智患者,即便經歷了辛勞與煎熬,卻有可能看不到一絲希望與成就。
照護失智患者是一項「利他」的偉大工作,對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雖然看不見前面的光,但因為一路上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與喝采。
隨著失智患者病情進行的嚴重程度不同,照護的要領也有所不同。然而照護的原則是大同小異:
應避免的相處之道
▌避免與失智患者爭辯:爭辯是毫無意義的溝通方式。
▌避免負面態度:失智患者因判斷力變差,會分不清楚是非,應用正面的態度溫柔地給予提醒。
▌避免過度刺激:失智患者一般年紀較大,受不了過分的外界刺激,飲食及活動節目皆要有所節制,小而美,分段實施。
▌避免在失智患者面前耳語:因為判斷力差,患者容易將別人的耳語、竊竊私語誤會是在談論他,進而影響照護關係。
▌避免身體的約束:失智患者的身心及智力皆很脆弱,當情緒發作的時候,不宜將身體約束,反而會導致患者更掙扎、激動不安。可以試著轉移其注意力,換個活動或是帶他外出散步、看風景等,必要時由身心科或失智專科醫師給予低劑量藥物幫助緩和情緒。
▌避免過度期待:失智患者已經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個體,無法根治與逆轉,只有照護、扶持、鼓勵他進步,而不要過度期待他能夠達到某個成長的目標,會讓他產生壓力而焦慮不安。
圖/失智患者智能及身心相當脆弱,容易對於外界的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漸進式地給予活動。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hotoAC by ACworks
需要的維護之道
▌簡化環境:照護失智患者的周遭環境要維持良好通風、充足光線,家具盡量不要有太多複雜的擺設與家具,並排除障礙物,保持走道的暢通。
▌簡化活動:失智患者的體力、適應力、專注力皆退化,不宜有太複雜或冗長的活動節目,簡短且分段實施較能夠讓他們專心活動。
▌簡化溝通:失智患者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退化,無法接收費時的對話,可能會聽到後面就忘了前面說的話,反應也較慢,溝通時要緩慢、簡短才有效率。
▌給予安全感:失智患者智能及身心相當脆弱,容易對於外界的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漸進式地給予活動,由少而多,有淺而深,一步一步來,讓他覺得安全與自在,才會喜歡參與活動。
▌轉移注意力:失智患者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發脾氣,或有不適當的行為、尖叫、哭泣等,建議先安撫情緒、轉移其注意力,或帶他到外面散步、看風景。
▌提升自信心:當失智患者認真執行預防與復健,無論是背字典、寫日記、參與活動(包括人際及身體的活動)、出門曬太陽等,皆要肯定及鼓勵失智患者的努力,稍有進步就給予獎賞,提升他們自信心。
(本文節錄自《失智了怎麼辦?理解問題行為,陪伴失智者邁向尊嚴又自在的晚年》一書,作者:卓良珍,為美國杜克大學老年精神醫學研究員,三民書局出版)
圖/《失智了怎麼辦?理解問題行為,陪伴失智者邁向尊嚴又自在的晚年》,作者:卓良珍,為美國杜克大學老年精神醫學研究員,三民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