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年紀增加,人體難免有病痛發生,少不了有吃藥、用藥需求。但坊間把吃藥當吃補的人還真不少。更有許多長輩因多重慢性病,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治療。但值得注意的是,藥吃多反而可能提高藥物交互作用、副作用產生!如果出現不明症狀,建議不妨可帶著自己的藥袋,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藥師意見,釐清是否為多重用藥導致。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您有多久沒關心家裡長輩用藥狀況呢?據調查, 54 歲以上中老年人中超過 70% 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疾病, 75 歲以上族群者則超過 90% 。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因治療需求而伴隨一些常見的用藥問題,食藥署帶您一同來了解有哪些問題及預防之道。
(一)誤信偏方
隨著網路普及,醫藥產品較以往更容易取得,然而領有藥品許可證者才屬於我國核准的合法藥品。民眾可藉此檢視家中長輩所使用的藥品,包裝上是否載有我國核發的「藥品許可證字號」,例如:衛部(署)藥輸、衛部(署)藥製等字樣,並叮囑長輩遵循專業醫療人員指示謹慎用藥。
(二)互贈藥品
親情或友情贊助的藥品,揪感心,但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且疾病的病理成因複雜,即使症狀相似,也未必適合使用同樣的藥品!因此民眾可提醒家中長輩,應避免致贈藥品予親友,若身體不適,應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才能對症下藥。
(三)多重用藥
生病時,民眾多會依不同症狀跨科跨院就診,可能發生重複處方及藥品交互作用。在陪伴長輩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長輩目前所使用的藥品,或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以整合跨科跨院的用藥,即能降低長輩的用藥風險。
(四)用藥依順性不佳
藥品品項繁多及服藥方式複雜,可能導致家中長輩吃錯藥量或忘記吃藥等情況發生。可善用藥盒等工具,標記藥品用法用量及服藥時間,確保長輩能按時按量服藥。
食藥署呼籲,民眾在陪伴家中長輩的同時,不妨多多了解長輩們的用藥習慣,關心其用藥後有無不適情形,假如在用藥期間發生皮膚紅疹、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紅腫灼熱、嘴唇腫、發燒等藥品過敏症狀,要立即攜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若對於用藥有任何疑問,可諮詢醫師或藥師。
文字撰寫 | 遠見編輯群
(本文轉載自2024.11.01「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98期,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