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現值初冬,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正是開始養腎的最佳時節。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冬天要將原本的陽氣「藏」好,同時也要攝取天然食物補充養分。除了巧吃藥膳排骨、當歸羊肉湯外,一起來看看冬天食衣住行保養還可以怎麼做吧!
腎是先天之本,跟我們的生長發育、生老病痛息息相關,所以調補腎氣、固護腎精,是很重要的養生方式。
《黃帝內經》記載:「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指的是我們養生要順應天時,依據季節變化來養護我們的臟腑。現值初冬,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正是開始養腎的最佳時節。
《內經》又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人體在冬季容易被寒氣入侵,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因此在冬季三個月裡,要懂得「封藏精氣」、儲存元氣,才不會等到來年春季的時候,體內正氣不足,反而會覺得虛弱無力、活動力減,甚至常常生病。
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冬天要將原本的陽氣「藏」好,同時也要攝取天然食物補充養分,也可以在每年冬至前後到中醫敷貼三九貼,來排除體內寒濕邪氣,改善頭脹頭痛、疲勞倦怠、關節疼痛、四肢冰涼、腰膝痠軟、腹痛腹瀉,以及提升免疫力等。
冬藏的食衣住行保養要點
▌食
起床喝 150 ~ 300 c.c.約 40 度(°C)的溫開水,促進循環有助助新陳代謝。飲食方面,不過度節食挨餓,也不過度飲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及冷飲,以免損及脾胃。
可選擇滋補腎氣的溫熱食物:何首烏、黑芝麻,或藉藥膳食補,加強身體的保養,如藥膳排骨、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衣
穿著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腰部、膝蓋、足部等,容易露在外面而受寒的地方。
▌住
保持室內溫暖並空氣流通。早晨要等陽光出來再外出活動,避免寒氣引發心血管疾病,並且嚴禁熬夜。睡前可以 40 度(°C)的溫熱水泡腳 15 分鐘,有助血液循環、提升睡眠品質。
▌行
適時適量運動,做好充足的暖身,幫助體內產生熱量,結束時也要徹底收操,並避免劇烈運動。
調補腎精,按摩4穴道固護衛氣
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 5 寸,約在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處。
▌百會穴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也稱萬能穴位,隨時按摩百會穴及其四周,安神助眠、預防頭暈、緩解疲勞、舒緩更年期症狀、調節自律神經、改善氣血循環。
湧泉穴
▌足第二趾與第三趾之間,上 1/3 的凹陷處。
▌按摩或以溫熱水泡腳刺激湧泉穴,有助於促進循環、消除水腫與身體疲勞、還可以養髮助眠以及緩解疼痛。
太谿穴
▌太谿穴位於內踝尖與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
▌太谿穴是腎經之源,也是補腎的首選大穴,能激發及調動全身腎氣、滋養體內陰液,按摩太谿穴可以緩解耳鳴耳聾、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達到滋陰補腎效果。
腎俞穴
▌在腰背部,肚臍正後方,脊中線旁開往左右約兩指寬,左右各一穴。
▌腎俞穴是腎臟的氣輸注於體表的地方。按摩及熱敷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疲勞、改善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圖/冬季保養小祕訣—冬養腎必備4穴道按摩。馬光醫療網提供
更多內容請至【馬光醫療網】/【臉書粉絲團:馬光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