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元年,老年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 20%。人口結構持續老化,考驗社會福利是否備戰應對?與此同時,健康福祉產業將迎來爆發期,預估產值突破 3,000 億元,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於,實現銀髮族的服務需求,提供他們更完善的生活保障。
在邁入超高齡社會前夕,《遠見》與台灣人壽共同攜手進行「2024高齡友善調查」,並以電話訪問台灣 1207 位 40 歲以上的民眾。調查顯示,面對未來超高齡社會的型態轉變,民眾對高齡者的居家、旅遊、社交各層面都懷有憂慮,顯見台灣還沒有做好準備。
樂當兒女鄰居!近四成70歲以上嚮往「一碗湯的距離」
調查發現,小家庭仍是當代主流,但高齡獨居趨勢勢不可擋。70 歲以上族群的獨居比例達 17.8%,大約是其他世代的兩倍。內政部 113 年的統計通報顯示,65 歲以上長者的獨居人數將近 100 萬人,相當於每四位長者就有一人獨居。
圖/兩代同堂時代 70+獨居近2成 各世代之冠
不過,深究獨居高齡者的家庭觀,有近四成 70 歲以上的長者嚮往,即使與家人分居,但相隔距離不遠。這心態正符合日本俗話:「一碗湯的距離」,意指與兒女居住的距離恰好是送碗湯過去時,不過熱也不涼。
而壯年世代也有同感,調查中可見,現年 40 至 50 歲世代提及最嚮往的居住型態時,「一碗湯的距離」已超車與家人同住。
圖/ 新家庭觀 近四成70+偏好「一碗湯的距離」
新家庭觀隱然成形。隨著民眾愈發重視自我發展,以及個人空間、隱私等需求,兩代、三代同堂的家庭型態也將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在退休後,與家庭老小保持就近照應的高齡獨居生活。
圖/ 新家庭觀 半數未退族也覺得「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高齡生活怕什麼?逾七成民眾憂慮獨自在家跌倒
「一碗湯的距離」新家庭觀,改變了過往家庭照護的樣貌。看似自在獨立的生活,卻衍伸出新的隱憂。
不少研究指出,獨居老人面臨更高的老化風險,罹病或憂鬱的傾向也更明顯。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中,家庭成員的支持系統、居住環境是否適老、建立社交圈都十分重要。
本次調查中,大眾普遍對於高齡獨居生活既嚮往又焦慮。
在居家生活中,超過七成民眾擔心會獨自跌倒受傷,其次有 64.5% 擔心忘記關火和電。由於沒有同居人,若家人沒有定期聯繫,遇上危機時,恐怕會遭遇無人聞問的窘境。生活場景轉移到室外,出遊也難以放鬆,有近五成的人擔心無法緊急應變。
如何應對銀髮族的擔憂,將是新家庭型態的挑戰。打造健康老化的友善社會,恐怕不只一碗湯的距離。
圖/ 高齡怕什麼生活適應力
生活自理關鍵在於數位力!但70歲以上使用智慧科技僅有兩成
值得注意的是,長輩不適應新科技所導致的不便,也會使得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降低,連帶影響身心健康。
當代生活愈發仰賴科技服務,掛號、叫外送、查詢交通資訊都得拿出手機,數位力可謂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石。
然而調查顯示,年紀越高的族群,數位力越不足。61 到 70 歲世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達80.2%,使用智慧科技 APP 或系統的人卻不到半數,只有 41.8%;70 歲以上的科技經驗更直線滑落,使用智慧科技的人卻僅剩下 22.7%。
圖/70+逾5成持智慧手機 科技運用僅2成
數位發展部 2023 年的調查報告也反映了高齡者的科技隔閡。「全民與數位科技的距離」平均得分為 6.5 分(滿分 10 分),算是勉強及格,但 65 歲以上族群自評只有 4.6 分,與整體平均有顯著差距。同時,全民上網率高達九成,60 到 64 歲微幅下降至 83.7%,但 65 歲以上便驟降至 51.6%。
當今生活與科技密不可分,銀髮族要想維持生活自理、不與社會脫節,需要克服應用科技的障礙。相比之下, 40 至 50 歲的世代對科技接受度較高,老後的生活品質有望更佳。
台灣應借鏡日本經驗,用「超智慧科技」解決「超高齡問題」
當全台有 20% 的高齡人口,社會有信心能妥善照顧嗎?
其實,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對於高齡照護的心態也需要改變。社會資源應該從照顧老人,轉向促進老人自我照顧。關鍵在於,讓科技支援健康養老生活的打造。
早在近 20 年前,日本就踏入超高齡社會,2016 年日本政府提出「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計畫,重點培育 AI、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打算借科技之手服務老年人士。
事實上,科技島台灣絕對具備充分的實力,可以借鏡日本,透過「超智慧社會」來解決超高齡問題。
台灣在 2023 年啟動「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導入智慧科技來優化高齡生活,以及整合公私資源去擴展友善服務,旨在提供高齡者與照顧者多元、符合需求的服務,希望藉此解決高齡問題。
在超高齡社會中,智慧科技備受矚目。除了能減輕家人長照的負擔,更是促進高齡人士過上自立生活的關鍵。
高齡智生活渴望:AI機器人幫照護、健康樂活一站整合
當「自生活」結合「智生活」,對科技的生活應用有哪些期待?
缺乏科技經驗的 60 歲以上的族群,普遍首選是採用一條龍服務的線上平台,許願整合他們在健康、安養、醫療、育樂方面的需求,並能一站式快速購足;40 至 60 歲世代則看重實用度,有半數期待生活與健康上的困擾被解決。
圖/「智」生活許願 60+最期待一條龍服務 線上全都點得到
這也符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所預言,隨著AI技術的成熟,機器人將成為老年家庭的基本成員,承擔照顧長輩、陪伴聊天的角色。
根據調查, 40 至 50 歲族群,處於同時扶養老幼的「三明治世代」,最期待的 AI 機器人功能,是協助輔助醫療照顧,讓他們能喘口氣,減輕照護負擔。
而 50 歲以上的族群,最大宗需求則是「居家服務」。該族群不只考慮老化所需的醫療照護,更在意獨老生活的愜意,力有未逮的他們正需要 AI ,作爲日常生活的隱形管家。
圖/「智」生活許願 機器人陪伴 全方位AI管家
綜觀現況,AI科技的爆發恰巧成為了高齡獨居困境的解方。
過去,獨居長者的擔憂,在於遇到緊急狀況時難以自救;但如今,智慧科技已能落地在居家安全的場景中。
調查顯示,有60.3%的人希望,智慧科技系統能夠偵測異常並通知家人,49.2% 的人想要向醫院或警消自動通報,46.6%的人認為,應設有語音呼救啟動警報功能。
由此可見,對於獨居長者來說,AI不僅是一種高科技產品,更是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橋樑。民眾迫切希望透過將AI「加」入生活,讓即使身處兩地的家庭成員,仍能被「家」在一起。
尤以此次調查中發現,當高齡長者能享有更全面、更普及的「高齡友善措施」,似乎還欠缺一步。鑑此,台灣人壽從保險本業出發,不僅透過保單保障長者現在與未來,更積極展開多元且具深度的服務。例如近期推出「健康樂活平台」橫跨兩大領域,一是以「健康促進」為主,從病前到病後一站式服務的「阿龍健康管家」,另有提供「居家式服務」,包含餐食、無障礙接送、旅遊的「阿龍樂活管家」,在在就是希望為國人打造給高齡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在台灣社會形態又面臨改頭換面之際,而這次即將換上的是「高齡且極具智慧」的面容。隨著「一碗湯的距離」家庭觀漸漸成形,未來該如何透過智慧科技,支援長者自立生活,將是台灣實現高齡友善的至要關鍵。
2024高齡友善調查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調查對象:台灣北、中、南、東部四大區域,年齡為40歲以上民眾,性別、年齡與居住地區樣本比例依照主計處公布之人口比例分配。
調查方式:電話訪問,最終有效樣本數共1,207份
調查期間:2024年7月17日至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