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對岸的校園中出現一種名為「死亡三秒」或「夢回大唐」的遊戲,在社群平台的散播下,有愈來愈多人跟風嘗試,上傳分享體驗感受。由於因此送醫的案例增加,引起教育當局的重視。
死亡三秒是什麼?又被稱為「窒息遊戲」、「抓茫」
其實這款遊戲並非是什麼新發明,18 世紀中葉的法國醫學書籍中就有類似記載,在歐美衍生為遊戲已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又有「窒息遊戲」、「驚魂小雞」、「太空猴子」、「五分鐘上天堂」等 50 幾種別稱。
先前在港澳地區與中國大陸曾流行好一陣子,而台灣也未能倖免,早年在青少年間普遍被叫做「抓茫」(台語發音)。
其是一種令人不安的危險遊戲,原理則是以勒頸、壓胸或熊抱等人為方式,促使心臟的血液不能流至大腦,導致短暫性缺血,進而達到類似瀕死的窒息狀態。
遊戲者在失去知覺期間,除了會有抽搐、翻白眼等類似休克的表現外,也常會經歷幻視(如看見逝去親人或彩光)、幻聽(如蚊子、蜜蜂叫聲的高頻率音波震動)或體幻覺(如在無重力狀態下漂浮),有不少個案報告說類似吸食K他命後常見的虛幻感,故稱該遊戲是免費的K他命,但整體而言還是因人而異。
圖/家長應制止孩子間玩勒頸、壓胸或熊抱等危險遊戲,並說明其嚴重性。Unsplash by Hisu lee
嚴重恐誘發性精神病、中風、變成植物人,甚至丟掉性命
該遊戲之所以會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除了可藉此尋求刺激與快感,也能在朋友、同學間互相炫耀與取悅。但最可怕的是,事後可能帶來誘發性精神病、中風、癲癇、心臟病、腦傷,或昏厥當下摔倒造成頭部挫傷、骨折。若腦部缺氧過久恐變成植物人,甚至丟掉性命。
現今網路資訊發達,孩子們難免會收到類似訊息,進而在好奇心作祟或他人慫恿下模仿這樣的玩法。要防患於未然,落實衛教宣導很重要。建議學校老師與家長可蒐集相關資料,主動跟孩子說明該遊戲的存在及可怕,並詢問其看法,透過討論澄清誤解,灌輸正確知識。
青少年面對同儕壓力怎麼辦?家長這樣教小孩拒絕邀請
另外,也要教導如何因應同儕壓力,像是「表明態度,堅決不要」、「道德勸說,回頭是岸」、「肯定友誼,但做自己」、「自我解嘲,幽默一下」、「轉換話題,移開注意」、「逃之夭夭,走為上策」等都是可用的臨場技巧。
最後則是要提高警覺,觀察孩子的上網喜好,比方說常造訪的網站、聊天室或觀賞的影片有無告知如何實施該遊戲的內容。
一旦發現孩子有玩「抓茫」的跡象,比方說眼睛佈滿血絲、呼吸粗嘎、總是抱怨頭痛、頸部有勒痕、胸口或背部有瘀青、長時間獨處後看似恍神、脾氣變得暴躁等。
務必要審慎看待,除表達擔憂和關懷,提高監督程度外,最好帶著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與社工師等)的協助,如此方能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或悲劇發生。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