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也有夜間頻尿、夜尿多的困擾嗎?究竟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幾次,就該留意可能有「夜尿症」問題呢?醫師提醒,夜晚不停起床上廁所,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延誤就醫,更可能讓慢性病提早報到,甚至發生腦部退化疾病,對身體危害不容小覷。
據統計,近四成台灣人有夜尿困擾,卻拖了一年以上才就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網路流傳食用蓮子、南瓜、芋頭等食物,或按摩穴道可以解決夜尿問題,這些都是錯誤方式,可能加重腎臟的負擔。
查岱龍說,以國人 40 歲以上近四成盛行率換算,夜尿人口約 720 萬人。不少民眾有夜尿煩惱,第一時間卻是上網搜尋改善方法,但網路平台的錯誤訊息高達 40% ,提醒民眾別迷信網路偏方,應由專業泌尿專科醫師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解決根本問題。
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因強烈尿意中斷睡眠,且一個晚上至少發生 2 次以上,就屬於「夜尿症」。查岱龍指出,夜尿症的成因複雜,除了膀胱泌尿疾病外,也可能是其他共病的隱憂,並非單一器官運作出狀況。
夜尿症主要分為「夜間多尿」與「夜間頻尿」,臨床觀察,近九成夜尿患者都屬於「夜間多尿」的情況,主要成因為腦下垂體功能退化,使大腦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水分。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蒙恩表示,隨著年紀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也跟著減少,導致睡眠期間產生過多的尿液,不停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也提高罹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蒙恩指出,許多有睡眠問題的民眾,常見主要原因為夜間排尿,只要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 2 次,就應立即就醫。有些人不認為夜尿症是疾病,通常是因為頻繁起床上廁所打擾到枕邊人,或是嚴重失眠才就診,但延誤就醫,可能讓慢性病提早報到,甚至發生腦部退化疾病。
夜尿治療或緩解 7 招
1. 白天多運動,把身體水分排出。
2. 睡前少滑手機,藍光恐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
3. 晚餐後少吃水分多的水果,減少喝水。
4. 少吃辛辣食物或含咖啡因的飲品,易刺激膀胱。
5. 冬天排汗量較少,一天控制在 1500 至 2000ml 的水量。
6. 看診檢查評估,口服抗利尿激素藥物補充。
7. 做好慢性病控制,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
延伸閱讀
冷空氣一波波來襲 鄭明典:不中斷是這原因
天氣冷颼颼醫曝保暖3法 竟非頭頸「這部位」特別重要
電動小客車最快2030年依「馬力」收汽燃費 最高15720元
本文轉載自2024.11.2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