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推中度以上認知症(失智症)患者轉出社區據點新制,民間團體意見分歧,但均未探討台灣在認知症照護上是否建制化、以個人量身裁製化、專業照護知識與技能如何提升。
政府關心的是資源分配與數字化,家屬關心的是誰來照護及經濟上負荷,如何將議題回歸到能提升認知症患者照護品質以減緩退化,才能解決家屬困境。
面對認知症患者,歐美重視個人化量身裁製的照護計畫
根據 2013 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主要神經認知障礙症」,也就是社會上所通稱認知症,有 7、80 種以上,並非每一位認知症患者所罹患的類型是一樣;再加上每一位患者生命史、教育程度、個性、退化狀況、現存能力等也有所不同,所以歐美在精準醫學的概念下,重視個人化量身裁製的照護計畫。
也就是根據每位認知症患者疾病類型、認知功能缺損狀況、病程、共病、生命史、教育程度、現存能力等,規畫適合的照護計畫,家屬或是專業照護者要擔負起照護經理人角色來執行照護計畫,以規律化生活方式提供具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功能的活動,協助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患者能在一安全的環境中,重建自信心、生活的尊嚴,達到減緩退化的目的。
長照3.0,仍不見以患者及家屬為中心的全程照護計畫
衛福部長照司明年起調整認知症據點補助對象,將中度以上認知症患者轉至日照等長照服務,著重於資源分配及數字化計畫目標考量,並未在長照2.0計畫中完整規畫出認知症照護全程內容,無論社區據點、日照中心或是共照中心等均是在「民間」需求之下,體認到認知症患者數量不斷成長,醫療無法治癒下,才開始「被動」提供生活照護資源。
今天在長照2.0計畫的大框架中,看不到誰提供「以人為本」,為認知症患者量身裁製照護計畫,更不見誰能協助家屬培養照護計畫經理人的功能,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共照中心各自為政,各自追求KPI(關鍵績效指標)及生存模式,衛福部配合總統選舉再提出長照3.0的版本,仍不見以患者及家屬為中心的全程照護計畫。
日本通過「認知症基本法」盼患者能有尊嚴和希望的安心生活
長照2.0架構下有關認知症照護的資源早該整合與建制化,是應以患者為中心為考量,建立提供家屬的照護資源。日本去年通過「認知症基本法」,在推動認知症患者能有尊嚴和希望的安心生活,依該法在今年,日本總理大臣成立認知症施策推進本部,聽取認知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意見,制定推進計畫,並有效運用「介護保險法」所提供的照護資源。
反觀台灣,還在照護資源分配下爭議,忽略認知症「以人為本」量身裁製的照護計畫,不見如何將照護資源有效建制化,不知如何培養專業認知症照護人才,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為認知症患者提供個人化的優質和適當的保健醫療和福祉服務的前提下,整合長照2.0架構下照護資源,加速培養照護人才,以協助家屬避免長期陷入孤立無助的照護困境,才能遠離長照悲歌。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原文刊載於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