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抗壓性低?如何培養抗壓能力?8 招培養心理韌性,讓您人生逆轉勝 | 健康遠見
壓力

抗壓性低?如何培養抗壓能力?8 招培養心理韌性,讓您人生逆轉勝

【專家觀點】
抗壓性低?如何培養抗壓能力?8 招培養心理韌性,讓您人生逆轉勝 抗壓性低?如何培養抗壓能力?8 招培養心理韌性,讓您人生逆轉勝。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編按:什麼是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呢?其係指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創傷或挑戰時能有效應對並迅速恢復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從逆境中復原,同時也能從挫折中得到幫助的能力。擁有高度心理韌性的人,能在逆境中會奮力一搏,愈挫愈勇,面對失敗、困境也不會卻步不前。但心理韌性要怎麼培養、養成呢?來看看臨床心理師怎麼說。

世界棒球12強奪冠有原因!教練和球員5心理韌性是關鍵

前些時候最令國人振奮的不外乎是中華健兒贏得世界棒球賽冠軍。球隊的實力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認為分組賽就會被淘汰,但最後竟過關斬將於決賽中擊敗強敵日本奪金,可說是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卓越的成就充分體現心理韌性在高壓環境下的重要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呢?其係指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創傷或挑戰時能有效應對並迅速恢復的能力。

而從這次的賽事中,教練和球員所展現的高度心理韌性有:

▋穩定情緒:

在比賽關鍵時刻,保持冷靜與專注,不會因失誤或處於劣勢而軍心渙散,依然在攻守上表現出最佳水平。

▋堅持不懈:

將上一場比賽的失誤或敗績視為學習機會。即使比分落後,也能保持鬥志與信念,力求逆轉局勢。

▋互相支持:

全隊聚焦於獲勝的共同目標,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彼此激勵、打氣,將士用命,堅持到最後。

▋保持彈性:

面對突發狀況,像是場地條件、裁判判決或天氣變化等能夠靈活調整行為與策略,適應力強。

▋自我肯定:

即使遭遇實力強大的對手,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因應,勇於迎接挑戰。

(延伸閱讀:壓力大就想吃甜食、大口吃肉?12種食物有助紓壓解憂、回復元氣

以往文獻證實,心理韌性在身心健康維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freepik by senivpetro圖/以往文獻證實,心理韌性在身心健康維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freepik by senivpetro

想提升幸福感、生活滿意度?8招心理韌性訓練有效培養

以往文獻證實,心理韌性在身心健康維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和更高的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具密切相關。另外,其不是與生具有,可後天逐步提升,那要如何培養呢?專家建議如下:

▋管理情緒:

學會接納情緒,理解壓力、挫折與悲傷是生活的一部份,練習相關調節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與正念)來減少影響。

▋端正思維:

將精力放在可改變的事情上,而非過度擔憂無法掌控的部分。轉化失敗為成長契機,汲取經驗,並學習感恩。

▋充實知能:

吸收新知,請教專業,發展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法,了解自己要如何做才能表現更好。

▋強化支持:

與親友保持聯繫,取得情感支持與建議。當遭遇困難時,不吝於向外求助。

▋建立習慣:

維持良好的睡眠、飲食與運動習慣。

▋設定目標:

清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可讓生活更有方向。找到能激勵自己行動的價值觀或興趣,讓身處困境仍覺得有意義。

▋保持樂觀:

碰上任何事情,嘗試發現積極面。善用幽默,幫助自己以輕鬆的態度看待問題。

▋接受無常:

明白意外總是會發生,某些事情就是無法改變,學會去包容、接納,並努力找到出路。

心理韌性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只要願意投入,相信隨著韌性的增強,您將會更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並從中獲得成長。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