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冷氣團接力,冷冷的天氣,不少人都會選擇使用泡腳袋、泡腳桶、泡腳機,期望透過泡腳的好處來讓身體暖起來、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放鬆緊繃的肌肉、緩解疲勞。不過,醫師提醒,泡腳過程中也有一些潛在風險,尤其2類人泡腳不當可能帶來危險,甚至影響健康,大家一定要注意泡腳時間與泡腳溫度勿過度。
糖尿病與靜脈曲張患者泡腳需謹慎,這些症狀與潛在危害要注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寒冬來臨,泡腳成為很多人暖身的養生選擇,但對於糖尿病患者與下肢靜脈曲張2類患者來說,泡腳不當可能帶來危險,甚至影響健康。以下是兩者必須小心的情況和可能的危害:
第1類/糖尿病患者泡腳潛在症狀與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隨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與神經病變,因此泡腳可能隱藏以下風險:
●傷口感染:
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膚脆弱,癒合能力差。如果有傷口或皮膚破損,泡腳時可能因水中的細菌引發感染,甚至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或潰瘍。
●燙傷風險:
末梢神經病變讓患者對溫度不敏感,水溫過高可能燙傷皮膚而不自知,進一步加重病情。
●血液循環惡化:
過長時間的泡腳或水溫過高可能導致足部血液供應不足,增加壞疽風險。
糖尿病泡腳建議:
●水溫保持在 37-40°C ,避免過高水溫。
●每次泡腳前檢查足部是否有紅腫、破損或異常,若有應避免泡腳。
●泡腳後徹底擦乾足部,防止潮濕導致感染。
第2類/靜脈曲張患者泡腳潛在症狀與危害
靜脈曲張患者因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下肢血液回流障礙,若泡腳不當,可能會加劇以下問題:
●血栓移動:
如果患有急性靜脈炎或深靜脈血栓,泡腳會讓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速度,可能導致血栓脫落並移動到肺部,造成危及生命的肺栓塞。
●水腫加重:
熱水浸泡可能使靜脈壓力進一步增加,導致水腫惡化,引起腿部沉重感或疼痛。
●皮膚感染或潰瘍:
長期靜脈壓力過高可能造成皮膚破損或靜脈性潰瘍,泡腳時如果未妥善清潔或水質不乾淨,可能導致感染。
靜脈曲張泡腳建議:
●避免在靜脈炎、血栓或皮膚破損的情況下泡腳。
●泡腳時間控制在 10-15 分鐘內,並確保水溫適中,避免高溫刺激。
●泡腳後靜坐休息 3-5 分鐘,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避免姿勢性低血壓。
泡腳好處多但小心2潛在健康風險!泡腳時間與泡腳溫度有學問
林舜穀也提醒,泡腳雖好,但切勿泡太久,一般建議 15-20 分鐘即可,避免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出汗過多。養生的同時,記得注重安全,才能讓泡腳成為真正舒適的享受!
泡腳潛在風險1/血管擴張,血壓降低
泡腳時,熱水讓下肢血管擴張,血液集中於四肢,短時間內可能降低全身血壓。如果泡完後突然站起來,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眼花,甚至可能跌倒。
預防方法:
●泡腳後先靜坐休息 3-5 分鐘,讓身體有時間適應,不要急著站起來。
●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泡腳水溫控制在 37-40°C ,避免過熱。
泡腳潛在風險2/腳潮濕,跌倒風險增加
泡腳後,腳底濕滑,不僅容易滑倒,也可能因環境寒冷導致局部受涼。特別是老年人,平衡力較差,更需謹慎。
預防方法:
●泡腳後,先用毛巾徹底擦乾雙腳,靜坐片刻,等待腳底再次冒出的水氣與汗水,再次擦乾。
●確保地板乾燥,避免水漬或濕滑環境。
泡腳的安全小提醒
1.泡腳後靜坐休息一會兒,不要立刻站起來,避免姿勢性低血壓引發頭暈或摔倒。
2.用乾毛巾徹底擦乾雙腳,尤其是足趾間,再靜坐幾分鐘等待水氣與汗液散去,再次擦乾以確保安全。
3.泡腳過程中若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