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同時也將迎來失智症海嘯的襲擊!根據統計台灣失智人口2022年底已達3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1.37 %。預估在未來的 20 年內,每天將有近 48 人罹患失智症,每 30 分鐘就增加 1 位失智症患者。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失智症,也成為倍受矚目的話題。而近期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新研究指出,倫敦計程車司機和救護車司機,因為經常需要即時辨識路線和空間定位,腦部海馬迴比一般人更發達,因此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風險顯著降低。
研究證實:大腦海馬迴退化,是導致失智症發生主要原因之一
擅長失智照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空間定向感(Spatial Orientation)是指我們在環境中辨識方向、位置和距離的能力,與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的功能密切相關。研究證實,海馬迴退化是導致失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缺乏空間定向訓練可能加速這一退化。
日常生活善用 5 招有效訓練定向感和記憶力,預防腦健康危機
看到這裡,你是否腦袋一度閃過「現在該改行當計程車或救護車司機,還來得及嗎?」的念頭?
林舜穀強調,想要有效保護大腦,降低失智風險,我們不需要當計程車司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的練習,訓練定向感和記憶力,一樣能達到上述作用,預防阿茲海默症等腦健康危機。
圖/研究指出,倫敦計程車和救護車司機,因經常需要即時辨識路線和空間定位,腦部海馬迴比一般人更發達,罹患失智風險顯著降低。Pixabay by Nanira
1.提前規劃路線
出門前手動規劃路線,記住每個重要的轉彎點,並在腦中模擬整個行程,避免直接依賴導航。
2.地標輔助記憶
利用地圖或街景模式找出轉彎處的顯眼地標(如建築物、招牌、橋樑等),到現場時專注辨識這些地標,幫助你強化記憶。
3.回憶路線
到達目的地後,試著回想剛才經過的轉彎與地標,將路線重建在腦中,訓練你的記憶力與空間感。
4.挑戰不熟悉的地方
每週挑選一天,前往不熟悉的地點,提早出門,嘗試靠自己的規劃到達目的地。如果迷路,觀察周圍地標,而不是立即依賴導航。
5.減少依賴導航
使用導航(GPS)時,只打開音訊提示並關閉地圖畫面,迫使自己專注於周邊環境,增強空間感知能力。
林舜穀強調,經常訓練空間定向感、探索生活周遭環境,不僅能延緩海馬迴退化,降低失智風險,還能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方向感與自信心!從今天開始,試著告別導航的依賴,訓練你的大腦,擁抱更健康的生活吧。
參考資料:
2. Scientists believe people who work in these two jobs have a lower risk of Alzhei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