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遊走症狀,是失智症病人非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也可以說是失智症最難處理的症狀前三名。沒有一個照顧者不擔心失智者走失,只要曾有走失經驗,門禁與行為控制就會更為森嚴,但愈限制,他會愈焦慮生氣想外出,不限制,照顧壓力會很大,怎麼辦呢?如何取得平衡點?
叮鈴鈴,叮鈴鈴,日照中心的電話響起。照服員小雅快速接起電話,用大聲又有活力的聲音說:
「同仁日照,您好!」
「您好,啊,那個,我們想要使用日照服務……」跟小雅熱情堅定的聲音大不相同,電話中的女性聲音很小聲,又有點猶豫。
小雅聽出對方有點緊張,便問:「請問您怎麼稱呼?」
「啊……您好,我姓孫。」
「孫小姐您好,請問是您的哪一位家人希望使用我們的日照服務呢?」小雅慢慢深入問下去。
「喔……是我公公。」孫小姐回答。
「好的,建議孫小姐可以找個時間,帶公公過來參觀並體驗我們的服務與設施。」小雅說。
「啊,那個,ㄟ,該怎麼說……」孫小姐想要問,又不敢問。
「孫小姐,您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喔!」小雅直接直球對決。
「嗯……想請問你們,你們那邊……門有上鎖嗎?」
原來是擔心這個!小雅心裡想著,臉上依然保持微笑,鎮定地說:「不好意思,我們這邊不鎖門。請問是長輩有遊走的狀況嗎?」
「嗯……對啊……公公失智症狀很嚴重,講都講不聽,到處亂走,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電話中,孫小姐的聲音漸趨低沉,想來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他們好一陣子了。
「孫小姐,不要緊的,您先帶公公過來,我們會評估他的狀況,也會跟您說明我們這邊的情形。」
「好的,非常謝謝您。」說完,孫小姐掛上了電話。
「唉……」掛上電話後,小雅嘆了一口氣。這段時間不知家屬有多著急和擔心呢!她心想。
失智症現場—孫小姐的公公罹患中度失智症
孫小姐的公公—阿文阿伯 75 歲了,理著三分平頭,常穿著鬆垮垮的Polo衫、西裝褲、塑膠黑色拖鞋,在社區中散步。臉上總是皺著眉頭,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阿文阿伯之前在雲林社區經營一間小便當店,厝邊頭尾都認識他。阿伯的大兒子幾年前因病過世了,於是他退休後將便當店交給了媳婦,平時跟媳婦相處也算融洽,常常可以看到他在店裡跟路過的熟客打招呼:「吃飯沒?」「來喝茶啦!」
在社區裡,阿文阿伯也算是一號非常活躍的人物,雖然脾氣硬了點,但是看得出來大家都很喜歡他。
然而好景不常,過了一年,阿文阿伯被台大雲林分院的醫師診斷罹患中度失智症。之後,阿文阿伯出現了遊走的症狀,有時候不跟家人說一聲,就跑到外面去晃蕩。甚至有一次,搞得全家都出動,才在鎮上公園的溜滑梯底下找到阿文阿伯。大家都快被他嚇死了。
後來,孫小姐擔心公公又亂跑生事,習慣性地會把房子大門鎖起來。
【問題一】
有一天,您的家人被診斷罹患失智症,出現了遊走症狀,時常不自主地就會跑出去外面亂走,講也講不聽,勸也沒有用。這時你會選擇?
A沒辦法,只好加派家中人手看著他,以免走失或發生危險,只是這樣好累喔!
B為了他好,我只好把門鎖起來,不讓他出門,以免發生危險。
C他太好動了,我想請醫師開一些鎮靜安眠的藥物,讓他睡一下,就不會一直要跑出去了。
D家裡真的沒有人手可以照顧,我會把他送到機構去。
E在家中裝監視器,24 小時盯住他的一舉一動,我才安心。
失智與遊走—失智症遊走行為發生與4原因有關
遊走症狀,是失智症病人非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也可以說是失智症最難處理的症狀前三名。
根據研究統計,社區失智者出現遊走的比例約有 50% 至 60%,而機構失智者出現遊走症狀比例也有 10% 至 20% ,實在非常高。
出現失智症的遊走行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常常會忘記自己要去哪裡,開始遊走;
二、由於患者的視覺空間辨識能力下降,即使知道要去哪裡,也找不到地方;
三、某些失智症患者因為語言障礙,所以使用行動方式表達他們的需求與不安;
四、失智症患者可能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系統異常,過度活化運動神經,導致不斷出現走路行為。
圖/遊走症狀,是失智症病人非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也可以說是失智症最難處理的症狀前三名。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擔心長輩因失智症走失,遊走行為造成照顧方式改變
之所以遊走行為受到重視與關注,是因為有研究指出,遊走可能會引發後續的健康效應,例如:體重下降、營養不良、跌倒、骨折、肌少症、走失、臥床,甚至死亡。也因此,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遊走行為可能會導致以下照顧方式的產生與改變:
1. 把老人家送至機構的比例增加。
2. 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憂鬱藥物的比例增加。
3. 家屬採取身體約束或鎖門的機會上升。
這些照顧的方式,雖說是出於善意,但不見得對老人家都是好的。
比方說,因為出現難以控制的遊走症狀,醫師就增加開立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憂鬱藥物,儘管可以部分控制老人家的行為,但是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可能使老人家的認知功能出現改變,最常看到的副作用,就是長輩在大白天依然一直昏睡,或是懶洋洋的沒有精神。這是我們想要的照顧方式嗎?
使用身體的約束,或是鎖門,產生的副作用更大。使用身體的約束,老人家容易因長時間不動而產生褥瘡、感染,或是因為缺乏肌肉活動,導致肌力下降,增加日後臥床的機會。除此之外,對於心理的創傷更是巨大。「怎麼把我綁起來了?」當聽到這樣的疑問,可以想見,對於一個老人家來說,其實這是非常傷害尊嚴,又容易導致負面情緒的照顧。這是我們想要的照顧方式嗎?
鎖門,看起來好像沒有那麼讓人難以接受。「就讓老人家待在家裡嘛!我又沒有把他綁起來,這樣比較安全啊!」有的家屬也許會這樣解釋。但是,仔細看這個「鎖門」的行為,你會發現,它其實與「監禁」沒有差別,都是限制被照顧者的人身自由。特別是,當病人的身體功能完好,失智程度沒有那麼嚴重的時候,因為一次或兩次的遊走症狀,而完全限縮他的生活空間與人際關係的發展,真的合理嗎?或者我應該這樣問:有一天,我們會希望自己的家人把我們關起來嗎?
【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面對家中已出現遊走症狀的長輩,我們可以這麼做:
1. 提供安全的環境
如同家有幼兒的做法一樣,家具若有尖銳的角應加以包覆,家中地面宜保持清潔整齊,避免有障礙物導致老年人跌倒,以及在走道部分增設扶手、修繕無障礙空間……等,都是可以給失智症患者提供安全環境的做法,間接避免了可能發生的跌倒與傷害。
2. 結構性的活動安排
例如規律的運動課程,可以讓老年人有活動的機會,抒發情緒與不安。此外,研究也發現,音樂治療可降低失智患者的遊走症狀與不良語言行為,減少老年人因無聊或是不安全感增加,而出去遊走的機會。
綜合以上做法,日照中心其實是一個很適合的場所,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與結構性的活動安排。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同仁仁愛之家日照中心如何使用自立支援的方式,來面對經常往外趴趴走的阿文阿伯吧!
遊走症狀的自立支援——我行我素的阿文阿伯
幾週後,阿文阿伯接受了日照中心的照顧,但才剛來沒多久,便有遊走、拒絕照顧的情形發生,雖然不會跑到外面去,但總是坐不住,是個我行我素的長輩。對於其他長者的行為,若是他看不慣,就會大聲喝斥,經常把自己氣得臉紅。當工作人員在帶活動時,即使阿伯不參與活動,只是坐在旁邊看,若他覺得無趣,也會大聲地說「這個無聊啦!」「用這無路用啦!」或大聲制止工作人員繼續帶活動,並且不願意接受治療師帶領的復健訓練。
但是儘管這樣,工作人員發現,阿伯還是很願意幫助別人。除了會協助其他長者把椅子拉出來,偶爾還會看到他提醒其他長者喝水。也因此,日照中心人員都覺得阿文阿伯其實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且樂於助人的人。
於是,工作人員採取源自日本「見守」的照顧策略,也就是看著他的行為,但不要過度地介入,試著讓阿文阿伯自由自在的活動,只需注意安全就好。這樣的策略奏效了,阿文阿伯不再感到處處被限制,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自由自在遊走,同時也開始主動做一些自己熟悉的事。像是阿伯看到茶壺,就會不自主地倒開水,加茶葉,泡茶給大家喝。久而久之,住民們也愈來愈喜歡阿文阿伯了。
失智症的照顧雖然說來困難,不過若透過讓長者做以前擅長做的事情,並維持過去的習慣,可以緩解由於失智症異常行為而帶來的照顧負擔。這時照顧就不單單只是限制長者,而是創造出同體共存的生活感。
失智者並非是不能溝通的,了解他們的過去之後,其實有很多蛛絲馬跡,讓照顧者可以去發揮所長。照顧者不僅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還必須找到能夠彼此理解,一起生活的方式,最後讓他們的人生繼續發揮價值。阿文阿伯就是一個讓大家充滿感動與成就感的個案,讓大家的照顧生活充滿了驚喜。
林執行長的自立支援照顧經驗談
沒有一個照顧者不擔心失智者走失,只要曾有走失經驗,門禁與行為控制就會更為森嚴,但愈限制,他會愈焦慮生氣想外出,不限制,照顧壓力會很大,怎麼辦呢?如何取得平衡點?
首先,一個安全而不會處處限制的環境是必要的。一個房子晚上鎖門是正常的,但白天鎖門就會讓失智者不安焦慮,愈打不開就愈想打開,這時候單一出入口的設計,並有人看顧,或是裝設具有移動監測通報的網路監視器,在身上帶著具有追蹤功能的Tag,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這個方法,也適合用來增強居家環境的安全性,兼顧自由與看顧。
當失智者一直要開門卻打不開時,照顧者要做的不是拉開他,反而可以帶他出去晃一圈再回來,事情完成了,焦慮也就不見了。當出去不是那麼困難時,他會選擇讓自己留在舒服的地方。有些機構會裝設假窗、假門,或遮蔽真正的門,有時候反而會讓失智者產生混淆與不安,讓他能感受一天光線的變化,生理機制才會處於規律狀態,穩定的時間能夠延長,是照顧失智者最好的成效。
阿文阿伯以前當老闆時,習慣泡茶招呼客人,後來他變成我們的招待,每天坐在門口的位置泡茶,旁邊圍著一群失智者聊天喝茶,當有長者要走出去,或有人進來,他都會呼喚工作人員,就宛如他以前做生意招呼客人的樣子,那個時候他是幫手,不是被照顧者。
在友善與自在的環境,人會回到本來的樣貌,善用本來的習慣與能力,讓他們成為幫手,成就感能夠延長穩定的時間。
*關於鎖門或是不鎖門,想了解日本的照顧機構是怎麼做的嗎?請看體驗篇2〈日本實踐自立支援的夢想之地〉
(本文節錄自《不被束縛的晚年——自立支援照顧,讓長者脫離臥床、自理生活、自由行動,減輕照顧者負擔,實踐高品質的長照》一書,作者 朱為民, 林金立,商周出版)
圖/《不被束縛的晚年》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