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談到減重、瘦身,許多人常會認為「攝取醣質就會變胖」,因此聞白飯、碳水化合物色變,並將戒醣和不吃米飯劃上等號,但其實正確地攝取醣質是不會讓人變胖的。因此,請不用懷疑「在一天三餐好好攝取米飯」,就是能讓身體變得健康與美麗的飲食與進食方式。
許多人誤以為「攝取醣質就會變胖」,但如果正確地攝取醣質是不會讓人變胖的。因此,請不用懷疑一天三餐以米飯為主食的飲食方式,就是能讓身體變得健康與美麗的飲食與進食方式。
戒醣常見的錯誤應該是不吃米飯
「光吃菜不吃飯」、「米飯減半」這種飲食方式是造成熱量不足的元凶。除了米飯之外,其實麵包、麵類這些碳水化合物、甜點、水果、豆類、蔬菜都含有醣質,但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都以為「戒醣=不吃米飯」。
米飯、麵包、麵類這類主食都被歸類為碳水化合物,而我特別推薦米飯的理由在於「脂質比例較低」以及「需要充分咀嚼」這兩點。
若是比較米飯與吐司的脂質比例,就會發現,麵包的脂質是米飯的好幾倍,如果在吐司上抹奶油,脂質的量一定更高。
相較於米飯屬於成分單純的食材,有些麵包除了油之外,還添加酵母、乳化劑、甜味劑、香料以及各種添加物,很有可能除了攝取醣質,還攝取了許多多餘的物質。即使麵條的脂質比麵包來得少,但還是遠遠勝過米飯。
可以確定的是,咀嚼次數愈多,愈容易感到飽足。米飯屬於「粒食」,也就是未把穀物磨成粉,直接整粒煮熟即可食用的食物。
比起先磨成粉再加工的麵包或麵類,在吃粒食的米飯時,咀嚼的次數需要更多,不僅進食時間需要更長,飽腹感也會更持久。
攝取在碳水化合物之中最健康的米飯,緩緩地吸收身體所需的醣質,就能得到易瘦體質。
攝取「不易變胖的醣」讓脂肪燃燒
就某種意義而言,建議「在一天三餐好好攝取米飯」也是為了避免血糖值忽高忽低。如果血糖值緩緩上升,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是突然上升的話,就會變成容易囤積脂肪的體質。
避免血糖質突然上升的飲食方式之一,就是吃「不容易變胖的醣」。其實「醣質」分成多種類型,可根據醣分子結合的數量來區分,比方說,只有單醣分子就稱為單醣類,兩個單醣分子聚合在一起稱為雙醣類,由多個醣分子組成的稱為多醣類。
身體若要吸收醣,就必須先將醣分解成最小單位的單醣。多醣類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分解,所以被身體吸收的速度也比較慢,也就能預防血糖值上升。
米飯的醣質主要是多醣類的澱粉,所以就算攝取米飯,血糖值也只會慢慢上升,身體也能慢慢吸收。反觀砂糖的醣質屬於雙醣類的蔗糖,一吃就會讓血糖值飆升,身體也會快速吸收。即便都是醣,米飯屬於「不易變胖的醣」,而砂糖屬於「容易變胖的醣」。
除了米飯之外,根莖類的食材、麵包、麵類都含有多醣質的澱粉,而米飯除了被分類為「不易變胖的糖」,還含有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這類幫助醣質代謝的營養,所以當然是吃了就會變美麗的食物之王。
(延伸閱讀│「早餐像皇帝,晚餐像乞丐」觀念過時?營養師:三餐應這樣吃)
比起超級食物,和食更適合日本人
「是否該多吃超級食物?」「什麼超級食物比較能減重?」我偶爾會被詢問到這類問題。
超級食物常給我們營養價值較高,具有抗氧化、抗老效果的印象,舉凡巴西莓、藜麥、奇亞籽以及其他的超級食物,常常成為熱門話題。
對我說來,超級食物就只是零食,再怎麼健康也不能代替主食,因為我一天三餐的基本是米飯與加了大量蔬菜的味噌湯,而日常三餐能為我們打造健康與美麗的體質。
不管是多麼漂亮的建築物,只要地基不穩,隨時都會倒塌。為身心打造穩定的基礎非常重要, 而奠定這個基礎的就是米飯與味噌湯。在每日三餐的餐與餐之間吃一些額外加分的超級食物,身體應該也會覺得開心吧。
之所以不過度依賴超級食物,另一個理由是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是否適合日本人的體質。
日本人的遺傳基因、生活環境與體質與歐美人不同。以腸道細菌為例,目前已知的是,日本人的腸道擁有比歐美人多很多的碳水化合物代謝菌,所以我才會懷疑,那些對好萊塢或紐約的名人貴婦有效的超級食物,真的完全適合日本人嗎?
在以超級食物取代主食之前,或許大家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下,為什麼米飯與味噌湯這類傳統食物能夠從古代傳承到現在?這是值得深思的。
(延伸閱讀│日本味噌湯好喝的秘訣:在家也能輕鬆神還原道地美味的食譜)
圖/《越吃越美麗:日本女星御用營養師教你吃出瘦身、美肌、年輕力》,作者:萩野祐子,莫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