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太, 78 歲,身高 150 公分,體重 38 公斤,顯得嬌小瘦弱,罹患糖尿病、高血脂和關節炎,長期用藥治療,近幾個月來,她覺得疲倦乏力,走路時拖著腳步,抬不起來,一年之內曾跌倒過 4 次,讓她走得更小心,走得更慢,長期下來,越走越慢,使她不太出門,曾有一次過十字路口時,雖然綠燈一亮就起步,但走不到對街就亮紅燈了;李太太也沒有力氣提東西,開門、開窗、扭開門上的喇叭鎖、易開罐飲料都有困難。看診醫師時,評估後符合肌少症的標準,尤其手部握力只有 12 公斤,被建議調整不必要的用藥,並照會營養師改善營養,但李太太食慾差,進食少,三餐量不多,令她十分困擾。
人體的肌肉量與肌力,對生活和運動功能極為重要,李太太目前 78 歲,比 40 歲時流失的肌肉量近 40 % ,她在年輕時不注重運動保健,後來罹患糖尿病和高血脂,服用不少藥物,總算讓病情穩定下來。
靜態生活、營養不良、吸收功能障礙,都加重肌肉減少和肌肉無力發生
但長期服藥,沒有配合適當運動,使她的肌力和體能明顯退步。就跟很多肌少症的病人一樣,李太太抬不高腳步,有時會絆到障礙物而跌倒,影響健康和安全。
李太太罹患糖尿病、高血脂和關節炎,都是加重肌無力的風險因子。糖尿病和降血脂藥物會影響肌肉代謝和功能,關節炎疼痛讓李太太不太喜歡運動,李太太很難起步前進,過馬路時顯得步伐更為遲緩,走快時又擔心跌倒,讓她愈來愈不想出去戶外活動。
這種靜態生活,以及食慾差,吃得少,加重營養不良,加上吸收功能障礙,都加重肌肉減少和肌肉無力。肌肉量流失後,肌力明顯減弱,更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立、坐、臥等,日久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健康。
圖/攝取足量營養、補充蛋白質、鈣與維生素D,有助增加肌肉合成。freepick by Racool_studio
改善肌少症,可從運動、營養、改善生活型式、控制合併疾病多面著手
改善肌少症,可從運動、營養、改善生活型式、控制合併疾病多面著手,才有效用。
攝取足量營養、補充蛋白質、鈣與維生素D,增加肌肉的合成,市售的生肌產品可增加肌肉量,但要配合適量運動才能增強肌力和肌耐力。
運動能鍛鍊肌肉,讓肌肉結構健全,建立完善循環系統和神經支配,使腸道吸收的營養,能運送到肌肉來合成肌肉;運動也可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風險;養成良好習慣,持之以恆,日久必可見效。
在改善日常生活方面,建議要善用輔助工具,改善家居環境,以改進李太太的生活功能。例如:手部關節疼痛,加上肌無力和手部乾燥,讓她轉不動房門的喇叭鎖(圓柱型),此時可在喇叭鎖上加上一圈防滑墊,可增加磨擦力,即可方便轉動,也改裝成水平把手型的門鎖,都可讓李太太改善開門的便利;平時若需開易開罐的食品時,可使用開罐器,都可便於操作,應用一點點巧思,可以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益。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