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飯後胃脹氣、飯後胃不舒服別輕忽!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每年約有 2 千人死於胃癌,且每年新增 4 千多名新發生個案,且高達 35 % 確診胃癌時已是晚期。雖然明 2026 年起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篩檢,將成為正式公費癌症篩檢項目,但專家提醒台灣多達 50% 患者與胃幽門桿菌無關,建議推動高風險族群進行胃鏡篩檢。
台灣每年新增 4000 多名胃癌患者,逾三成是晚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篩檢將納公費項目。但醫師提醒,台灣多達 50% 患者與幽門桿菌無關,建議推動高風險族群胃鏡篩檢。
胃癌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8名,35%確診已是晚期
胃癌位居台灣 10 大癌症發生人數第 8 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 4000 人。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中指出,其中 35 % 確診時已是晚期。
沈延盛表示,根據 2018 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過去 20 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從 35 %提升 38 %,遠落後於日韓,主要原因與篩檢制度不健全、藥物選擇限制等密切相關。
(延伸閱讀/年花 2 億!胃癌明年起列正式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受惠對象曝光)
台灣50%胃癌患者與幽門桿菌無關,籲推動胃鏡篩檢
儘管台灣今年起擴大在 17 個縣市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適用 50 至 74 歲族群,預計明年正式納入公費項目。沈延盛說,台灣胃癌患者的幽門桿菌陽性率已低於五成,代表還有其他因素,需要有策略性的篩檢。
因此,他建議,除了幽門桿菌篩檢外,針對高風險族群應提高檢測普及率,全面推動胃鏡篩檢。
胃癌症狀別輕忽!進食後易脹、沒吃東西就胃痛速就醫
另外,也提醒民眾若吞嚥食物突然發現「哽哽的」,且下胸部、接近肋骨下緣部位感到不舒服,或是吃東西後會容易感覺脹,好像沒有辦法排空,以及沒吃東西就胃痛等症狀,都應盡快找腸胃科醫師檢查。
(延伸閱讀/胃癌不要來! 這些飲食宜忌一定要知道)
在治療策略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呼籲,應跟進國際指引;台灣新診斷胃癌第 4 期占三到四成,化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但臨床上有效率僅四成。
陳仁熙指出,現在只有 6 % 的HER2陽性胃癌病友,可獲得健保給付抗HER2標靶藥物,而第 4 期HER2陰性患者健保給付仍有限制,且HER2陽性僅占胃癌病友 5 %,如今隨醫學進步,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標靶藥物不僅成功降低近 1/4 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強調,民眾切勿輕忽小症狀,應重視篩檢與早期診斷,期望未來能透過篩檢普及、創新治療引進與醫療資源整合,全面提升台灣胃癌的診療水準。
本文轉載自2025.02.19「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