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皮膚癢、皮膚過敏怎麼辦?搔癢抓癢影響竟超乎想像!皮膚發炎(濕疹)常見紅疹、搔癢、水泡、丘疹等症狀,而造成皮膚發炎的原因很多,其中又以接觸性皮膚炎最為常見。而有趣的是,一篇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指出,抓癢會刺激痛覺神經釋放P物質,加劇發炎反應,但同時也能提升免疫防禦能力。
皮膚發炎(濕疹)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性,最常見的是紅疹和搔癢,其餘則是像水泡、丘疹、痂皮和落屑等等,造成皮膚發炎的原因很多,高居榜首的是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經驗,皮膚只要一癢,就會自然地、無法抗拒的想要去抓,抓後也會有愉悅的感覺,於是有些科學家猜想,因為「癢」而誘發的「抓撓行為」,正如同手遇到太燙的東西,就會立刻把手縮回來一樣,為的是防止過度傷害,所以抓癢這個動作是否也有隱藏在背後的生理意義呢?頗令人玩味。
另外,所有父母們都會再三叮嚀,絕對不要去抓,慎防皮膚破皮,產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讓病情更嚴重。不過也有調皮的小孩認為,如果沒有抓破皮,只是撓撓癢,確實舒服許多,真的就絕對不可以嗎?病理學上又有甚麼嚴重的壞處呢?
圖/皮膚搔癢沒有抓破皮,只是撓撓癢,確實舒服許多,真的就絕對不可以嗎?photoAC by KeyRabbits
皮膚癢、皮膚過敏,稍微搔癢、抓癢可以嗎?研究實驗解答
兩個看似簡單的尋常疑問,其實有著科學家想要知道的身體奧秘, 2025 年 1 月底,國際頂尖期刊《科學》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主要就是想要回答上述這兩個問題。
通訊作者為匹茲堡大學皮膚科醫生兼免疫學教授的卡普蘭博士(Daniel Kaplan) ,第一作者為匹茲堡大學醫學科學家培訓計畫的醫學系 5 年級生安德魯(Andrew Liu),團隊使用接觸性過敏原在「正常小鼠」和「基因敲除不發癢小鼠」(缺乏瘙癢感覺神經)的耳朵上誘發皮膚炎,肥大細胞(Mast Cell)直接被過敏原激活(這是第一條皮膚發炎途徑),從而引起發炎和搔癢。
結果顯示,不發癢小鼠或透過物理方式防止抓癢後,就可以避免觸發第二條的皮膚發炎途徑,那就是「抓撓」會促使痛覺神經釋放神經胜肽——P物質(Substance P),刺激肥大細胞的更加活化(Degranulation),引起最大限度地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acrosis Factors),吸引眾多的嗜中性球(Neutrophils)聚集到發炎部位。
於是,第一條和第二條路徑同時協同激活肥大細胞,導致更嚴重的發炎症狀,惡化病情。此時如果再有破皮,發生繼發性細菌性感染,那代誌就大條了。
另一方面,雖然第二條路徑是造成皮膚炎更加惡化的罪魁禍首,但它對於抵抗細菌和其他病原體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模型下,「抓撓」同時會增強宿主的免疫防禦能力,進而減少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皮膚感染中最常見的細菌。
雖然本篇論文證明,抓癢既會加劇發炎病情,卻又可以透過神經免疫軸線,使宿主受些小惠,但筆者依然要建議大家,聽父母的話,盡量不抓癢,請醫生診治才對。
圖/如果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則是可以選擇做「貼膚測試」,找出過敏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接觸性皮膚炎原因分兩類,刺激性、過敏性預防方法大不同
什麼是接觸性皮膚炎呢?大體上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刺激性」,第二類是「過敏性」,比如像是洗碗工,使用清潔劑太多,時間太長,超過了皮膚的負荷程度,於是引起皮膚發炎,這就是所謂的「刺激性」。
而「過敏性」則是你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通常只要是對你過敏的物質,只需要一點點,碰到就可以引起很大的發炎反應,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為:鎳金屬、染髮劑(PPD)、酪酸鹽(皮革)、甲醛(化妝品)和香精等等。
如果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則應減少刺激次數和時間,例如,洗碗戴上手套,或者是降低洗碗次數。如果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則是可以選擇做「貼膚測試」,找出過敏原,然後避免接觸此一過敏物質,即可解決。
(本文作者為潘懷宗博士/藥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