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急診爆滿景象,已成為醫院的日常。當醫護人員在身心俱疲下,該如何確保真正需要急救的病患能及時獲得治療?生病或身體不適時,怎麼判斷什麼情況該掛急診,還是能透過其他醫療管道解決?急診醫師示警,若民眾未能合理使用急診資源,醫療崩潰恐成常態;學會正確判斷急診需求,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減少不必要的等待,也避免醫護人員的流失。
人滿為患的急診室,醫護人員的無奈
台灣的急診室,早已成為醫療體系最擁擠的戰場。當急診大門一開,推床匆匆移動,走廊、通道間充滿等床的患者與家屬…,醫護人員在壓力與疲憊中,努力維持秩序。台灣急診醫學會罕見發出聲明,沉痛警告:「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
在這場醫療亂流中,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急診科醫師柯世祐深有感觸。他說:「有些病人真的需要我們,但有些病人來急診只是因為白天沒空掛號…」他回憶,自己就曾碰過有患者因香港腳破皮、下班走路會痛,而打 119 竟搭救護車到急診就醫。
❝這樣的誤用,不只是浪費醫療資源,更可能剝奪真正需要救治的病患生機。❞
柯世祐表示,一個消防分隊,通常只有 2 - 4 台救護車;一旦濫用救護車,恐將剝奪其他需要者,如車禍大出血、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病患的需求。希望民眾能了解救護車的珍貴,心中能有一把尺,發揮公德心不要佔用醫療救護資源。
圖/台灣的急診室,早已成為醫療體系最擁擠的戰場。圖為遠見資料畫面,張智傑攝
「為什麼掛急診,還要等這麼久?」醫護人員的辛酸與心酸
急診室裡,等待看診的患者時常抱怨:「明明花了大筆掛號費,為什麼還要等這麼久?」柯世祐解釋,急診並非「多花錢就能馬上看診」,而是依據「檢傷分類」決定優先順序。
從心跳停止的第一級,到輕微擦傷的第五級,醫護人員會優先處理真正緊急的病人。柯世祐表示,在他任職的醫院急診牆上就有標示大大的「急診檢傷分類級數」說明,但民眾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讓他大感無奈。
他回憶,一次他正在處理一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時,一名意識清楚、神色正常的候診患者闖入診療區,大聲咆哮:「醫師,你到底什麼時候要看我!」讓在幫病人急救的他,當下忍不住反問:「你是快沒命了,還是已經昏迷了?」並出動保全協助,才終於把患者請出診療室。
這樣類似的情境,在急診室已經見怪不怪。柯世祐也忍不住感嘆:
❝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他在急診卻一再看到台灣人的劣根性…❞
柯世祐分享,根據他任職醫院的統計,實際在急診遇到病人大約只有 20 %是屬於第一、第二級的急診重患者。他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希望民眾能認真看待急診不當使用的問題,讓急診能發揮真正效用,讓快死的不要死,可能失能的保持功能。」
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 | ||
---|---|---|
急診檢傷分類級數 | 等候時間 | 症狀表現 |
第一級:復甦急救 | 立即處理 | 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需立即處理。如:心跳、呼吸停止、肢體及嘴唇發青、發紫,體溫過高(高於 41 度)或體溫過低(低於 32 度),無意識或意識混亂、持續抽搐且無意識。 |
第二級:危急 | 可能等候時間 10 分鐘 | 潛在性危及生命、肢體及器官功能,需快速控制與處理。如:急性意識狀態改變(逐漸變差)、中風、持續胸悶、胸痛且冒冷汗(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低血糖(< 40 mg/dl)、外傷造成之大量出血,頭頸軀幹骨盆部位血流不止、高處墜落、車禍(機車騎士或乘客被拋出車外)、頭部撞擊後曾失去意識等。 |
第三級:緊急 | 可能等候時間 30 分鐘 | 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如:無法控制的腹瀉或嘔吐、挫傷、外傷後肢體腫脹變形疑似骨折/脫臼、高血壓(收縮壓> 200 mmHg或舒張壓> 110 mmHg)且沒有任何症狀等。 |
第四級:次緊急 | 可能等候時間 60 分鐘 | 病況可能為慢性病及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之合併症相關,需在 1 至 2 小時做處置避免惡化。如:局部蜂窩性組織炎、急性咳嗽但沒有發燒、發燒但無其他不適、反覆性疼痛或暈眩、軟組織感染等。 |
第五級:非緊急 | 可能等候時間 120 分鐘 | 病況非緊急,需做鑑別性診斷或轉介門診。如:慢性噁心、嘔吐或打嗝、輕微擦傷,瘀青,軟組織受傷、螫傷或咬傷,但無發燒或疼痛不適、輕微腹瀉,無脫水現象等。 |
圖/身體出現哪些不適症狀與情況,就要考慮到急診就醫?柯世祐提醒,民眾應學會「急診判斷三步驟」。圖為遠見資料畫面,蘇義傑攝
該不該掛急診?醫師教3原則這樣判斷
不過,畢竟每個人對疼痛、緊急狀況的認定與感受都不同。民眾要怎麼判斷該不該去掛急診呢?究竟身體出現哪些不適症狀與情況,就要考慮到急診就醫?柯世祐提醒,民眾應學會「急診判斷三步驟」,減少不必要的急診就醫,才能真正幫助醫護人員將資源用在刀口上:
思考疾病發生的時間——
如果同症狀已經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且沒有急劇惡化,就不需要至急診就醫。例如,慢性背痛若無突發劇痛,通常可至門診檢查。柯世祐表示,事實上急診針對這類患者就醫能做的就只有照X光、開立止痛藥物,轉診至骨科、神經外科,與一般門診無益。
學會衡量自身的病況——
急診應留給生命危急的患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或嚴重外傷等。如果能忍痛上班、下班才來掛急診,那或許根本不需要急診。
了解急診本質與替代方案——
不少人以為掛急診就是看診速度會很快,但柯世祐強調,急診不是多花點錢、馬上看!
急診指的是「緊急門診」,換言之就是「重症診」。急診處理的是緊急的醫療需求,會依照依「檢傷分類級數」決定看診的優先順序,而不是依掛號順序看診。
尤其,臨床常看到許多白天沒有時間看醫生的民眾到急診就醫,但其實現在很多醫院、診所都有開設夜間門診,能夠提供看診服務。且診所掛號費用大約落在 150 – 300 元區間,不但看診等候時間較快,就醫費用負擔也較急診掛號費動輒 1000 、 2000 元來得划算。
急診不會讓你「更快住院、等到病床」
除了誤用急診資源,坊間還流傳著「沒有透過急診轉診,可能掛不進門診」以及「急診排病床、住院速度比較快」的迷思,導致不少人無論大小病都擠到急診就醫。
「這些都是迷思!」柯世祐直言,透過急診並不會讓你更快掛上門診,從急診掛號「不會比較前面」、也「不可能插隊」;實際上,從門診轉到急診的情況反而更常見。他強調,如果真的想看某名醫的門診、掛不進去,不如直接至診間敲門詢問醫師有沒有機會加診,還比較有機會。
至於病床安排部分,柯世祐坦言,就連他任職的醫學中心急診收治病床率算高,平均也只有 35 - 38 %左右,台大、林口長庚平均大約僅有 20 %。尤其近期急診常見肺炎、感染症的患者,這類病人住院時間長、周轉率不高,且健保毛利率低、產值不高,也導致急診收治病床率不高的情況更為明顯。
圖/SARS、新冠肺炎(Covid-19)的時侯,台灣醫護及醫療體系撐過去了⋯,可是最近這一波醫療大崩盤,讓很多急診醫護人員都走了。圖為遠見資料畫面,池孟諭攝
守護急診醫療資源,請給真正需要的人
柯世祐也慎重呼籲民眾,沒事不要跑急診!他坦言,自己擔任急診醫師 20 多年,現在急診真的是最慘的時候,混亂、壅塞程度堪比「野戰醫院」。常可以看到待了 3 天以上沒洗澡、等床的病患,和坐在走廊折疊椅、矮板凳上辛苦陪病的家屬。
柯世祐強調,最重要的是——急診不該被視為便利的就醫選項,而是應留給真正緊急的患者。「希望民眾能認真看待急診濫用問題,讓急診能發揮真正搶救急重症的效用。」
SARS、新冠肺炎(Covid-19)的時侯,台灣醫護及醫療體系撐過去了⋯,可是最近這一波醫療大崩盤,讓很多急診醫護人員都走了。
❝當醫護人員身心疲憊不堪、紛紛離職、出走,一旦再度發生大型傳染病、公衛事件,又有誰來守住最後一道防線?❞
在這個醫療資源吃緊的時代,急診室是最後的防線!而這道防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你我每一次就醫的選擇,都可能影響醫療體系的運作,也可能決定一條生命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