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爸媽的金錢觀影響孩子的未來。「富養」的孩子一不小心淪為「無法等待」的人,花費無度;「窮養」的孩子固然勤儉持家,但也多少對「花錢」有罪惡感,對「錢多」有恐懼。究竟小孩窮養,還是富養好?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學會聰明理財?
爸媽的金錢觀當然會影響孩子對金錢的態度。父母們擔心「富養」的孩子一不小心淪為「無法等待」的人,長大後以花錢來爭取身分、地位、愛情或婚姻等。
看到電視上紈褲子弟開跑車、鬧事的負面新聞,許多爸媽謹記在心,兩人商量好,孩子一定要窮著養,可別慣壞了。
畢竟掙錢不易,當年白手起家也是頗辛苦;就算是祖產傳承,也不應該寵壞兒孫,揮霍殆盡。所以,多數爸媽堅持勤儉持家,該花則花,該省則省。
兒女抗議了
問題來了,兒女渴望遊戲卡、想跟同學逛百貨公司,或是春假出遊,親子之間有了不同價值觀而引起金錢爭執。
對爸媽而言,那些不是花在功課上、學習上的金錢叫做「浪費」,然而,對年輕孩子而言,那叫做「投資」,有的孩子大聲嚷出:「都是你們害我交不到朋友。」
有的甚至不以為然地說:「你們這麼省,快樂嗎?」也有的孩子從小看盡爸媽臉色,乾脆不吃早餐,零用錢省下來,省到面黃肌瘦也要買漫畫,或在同儕面前裝闊。
圖/兒女渴望遊戲卡、想跟同學逛百貨公司,或是春假出遊,親子之間有了不同價值觀而引起金錢爭執。freepik by our-team
窮養的四種可能
「窮養」的孩子則潛意識受制於「我沒有」「我不可以」「我很窮」的念頭,有了如下四種可能發展:
第一種可能:
對花錢有罪惡感聽到要繳學費、有同學邀看電影,或畢業旅行要繳費,爸媽往往眉頭一皺、嘴角下癟,結果孩子的聲音愈來愈小,對花錢有罪惡感,認為讓爸媽受苦是自己的錯。
第二種可能:
長大成年追著錢跑有的孩子有骨氣,體諒爸媽辛苦,所以從小聽從省錢策略,長大後自己追著錢跑,認為自己多賺自己花很合理,不斷滿足童年的缺失。
第三種可能:
長大後對「錢多」有恐懼這樣的孩子,對於身邊多出的財富會視而不見,覺得「夠用就好了」,所以談業務、談利潤不會貪求無厭;對於被盟友欺騙,被合伙人倒債,就是自認倒楣,不會據理力爭。
第四種可能:
延伸了「裝窮」策略孩子成家後,延伸了爸媽「一省再省」策略,教育下一代也是拒絕在先、裝窮到底。結果一代傳一代,一直在「我們家沒錢」的自卑感中翻不了身。
圖/建議明智的爸媽在家中經濟條件允許下,做到「窮養」「富養」的平衡策略。freepik by our-team
爸媽學會2招,找到窮養與富養的平衡點
「窮養」或「富養」各有優缺點,通常「窮養」的孩子,力爭上游、勇於突破,成功的機會更多。
建議明智的爸媽在家中經濟條件允許下,做到「窮養」「富養」的平衡策略,重點有二:
第一招:物質需求上「窮養」
例如,當孩子吵著吃零食、吵著買玩具、吵著要一雙又一雙的名牌鞋,適度的制止是合理的,但過程中務必講明「吃過多的糖果容易蛀牙。」「這款玩具,家裡已經有了。」「你已經有三雙鞋輪替,應該夠了。」
第二招:精神需求上「富養」
為了增長兒女精神層面的富足,務必給孩子機會消費,例如:固定到書店買書、參加成長團體、成為志願服務志工、爭取海外交換學生名額等。
這種協助兒女及早打開心胸、開闊視野的投資,絕對是孩子一生最棒的精神資產。總之,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爸媽能提供多少「金援」,他們自有定數,只要爸媽明理規劃,孩子順其自然也能得到更上層樓的栽培了。
(本文節錄自《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以全腦科學為基礎的核心教養法!正確解讀孩子問題,教出自律、自信、情緒安定的孩子》一書,作者 吳娟瑜,華文精典出版)
圖/《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華文精典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