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常被稱為「疾病之火」、「萬病之源」!但究竟慢性發炎是什麼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臉書分享,在基因醫學的視角下,慢性發炎不只是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會對人體造成全身性的影響。若身體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中,恐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甚至失智症、憂鬱症的風險。因此,想要預防疾病發生,正視慢性發炎症狀,積極應對改善非常重要。
目錄
慢性發炎是什麼?
慢性發炎症狀有哪些?
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
慢性發炎怎麼辦?
慢性發炎是什麼?別讓發炎在身體放火,成許多疾病幕後黑手
慢性發炎其實有些抽象,因此讓不少人未曾真正注意它到底是什麼。張家銘解釋,慢性發炎是身體長期受到刺激,使細胞及免疫系統處於持續作戰的狀態。雖然不會讓人立刻生病,但這種隱形的消耗會逐漸侵蝕健康,影響全身各個系統,最終成為各種慢性疾病的根源。
身體細胞及免疫系統一直在作戰,身體會有什麼反應?張家銘表示,其實我們的身體很會「報警」、「發出警報」,只是這些訊號不像感冒、發燒那樣明顯。而是會以「長期不舒服但又說不上來」的方式出現。因此,民眾如果自覺長期身心不舒服,但又說不上來原因,就要想到是不是慢性發炎引起。
例如,容易累,就算睡很久,醒來後還是像沒睡飽。常覺得胃不舒服、腸胃敏感的人可能一緊張就拉肚子;經常熬夜的人會發現皮膚變差、變得粗糙暗沉,開始長痘痘、濕疹、頭髮變稀疏;壓力大時,會覺得肩頸僵硬、頭痛、免疫力下降,或關節痠痛等…,很多人以為這些只是壓力大、年紀增長,或者單純火氣大導致,但其實這些身體的變化都是身體發炎的徵兆,很可能跟慢性發炎有關!
❝慢性發炎,就像是一把體內的慢火,一直在燃燒卻沒有人注意,直到問題變得嚴重,才會發現已經影響到健康。❞
張家銘強調,慢性發炎不只是個名詞,而是一種現代人的「流行病」!在我們的生活裡,發炎這個詞經常被聽見。但許多人對它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腳扭傷腫起來」、「感冒喉嚨發炎」,甚至是「牙齦腫痛」這種短暫不適。但身體內部也可能正在悄悄燃燒著一場無聲的慢性發炎大火,而這場火焰可能正是許多現代文明病的幕後黑手。
在基因醫學的視角下,慢性發炎不再只是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影響。這場「看不見的發炎」,不像感冒或受傷那樣明顯,卻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失智症、甚至肥胖、憂鬱症密切相關。它就像一股暗潮,長期累積,當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對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圖/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忘東忘西、腦筋轉不過來、腦袋卡卡都是慢性發炎症狀的警訊。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慢性發炎症狀有哪些?6大身體反應,可能是慢性發炎警訊
很多人以為發炎就是發燒、紅腫,但張家銘表示,其實慢性發炎的表現很隱晦,甚至常常被誤以為只是「身體比較敏感」。如果你有以下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的身體正在發炎中。雖然這些症狀聽起來都不像大病,但如果經常發生,那就代表身體的慢性發炎已經在影響健康。
火氣大:嘴破、嘴臭(口臭)、牙齦腫痛、喉嚨發炎反覆發作。
腸胃鬧脾氣:壓力大就拉肚子,或是經常胃食道逆流、腹脹脹氣、消化不良。
睡飽還是累:每天睡 7 - 8 小時,卻還是覺得沒精神,容易疲勞、疲憊。
腦袋卡住: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忘東忘西。
關節卡卡: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起來時,膝蓋、腰部會僵硬或疼痛。
皮膚變差:容易長痘痘、皮膚粗糙、皮膚暗沉、紅腫、濕疹、容易過敏。
壓力一大就感冒:免疫力變差,感覺比以前更容易生病,恢復時間也變長。
莫名發胖:沒怎麼吃東西,但肚子卻愈來愈大,體脂肪增加,代謝變慢。
空汙、壓力、塑化劑都有影響!醫揭2大誘發慢性發炎原因
不過,究竟我們的身體是受到哪些刺激,才會造成細胞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作戰狀態呢?張家銘指出,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正在讓慢性發炎變成一種文明病。台灣的高壓環境、外食習慣、空氣汙染等,都是影響慢性發炎的關鍵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來自兩大方面,分別是「環境毒素的長期影響」,以及「身體內部的氧化壓力與粒線體損傷」。
環境毒素的長期影響
空汙、塑化劑、重金屬…,我們的居住生活的環境已逐漸變成「發炎工廠」,我們每天所呼吸的空氣,雖然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裡面可能充滿 PM2.5等懸浮微粒、汽機車廢氣、工業汙染、甚至是來自油漆、建材與家具的化學物質。這些微小的毒素進入身體後,會刺激免疫系統,讓它誤以為「敵人」正在攻擊,於是啟動發炎反應。
再來是食品中的塑化劑、農藥、重金屬,這些「無形的毒素」早就潛伏在我們的飲食習慣裡。便利商店/超商裡的瓶裝水和飲料、外送食物的塑膠盒、微波加熱的餐盒,甚至一些美白保健品,都可能讓我們吃進這些「隱形的發炎因子」。
身體內部的氧化壓力與粒線體損傷
除了外在因素外,張家銘也提到,身體內部的「發炎機制」其實更關鍵,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我們細胞內的「粒線體」!粒線體就像是人體的發電機,負責將食物轉換成能量。
但如果總是大啖鹹酥雞、炸雞排、含糖手搖飲料…等高脂、高糖食物,且長期處於熬夜晚睡、工作生活壓力大等狀態中…,這些不當的生活方式,都會讓我們逼迫身體的發電機——粒線體過度運轉,產生大量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就像是生鏽的鐵釘,會慢慢損壞細胞,導致氧化壓力增加,最後讓整個身體陷入一種持續的慢性發炎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吃不多,卻還是瘦不下來;或者,年紀輕輕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疲勞、代謝變慢,甚至開始出現腦霧、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下降的原因。因為當粒線體受損,我們的身體就無法有效修復,發炎狀態也會變得無法關閉!
圖/綠葉蔬菜、堅果、魚油、薑黃、綠茶等都是很好的抗發炎食物。
慢性發炎怎麼辦?醫:改善慢性發炎飲食、生活必知4件事
看到這你是否好奇,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身體「滅火」,遠離慢性發炎?張家銘表示,慢性發炎不是無解的,它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所累積的結果,意味著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有機會減緩,甚至逆轉這場隱形的健康危機!
抗氧化、抗發炎飲食:
減少精製糖、加工食品、炸物的攝取,多吃抗氧化、抗發炎食物,如綠葉蔬菜、堅果、魚油、薑黃、綠茶等。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每天快走 30 分鐘、瑜珈、游泳,都能幫助身體啟動「抗發炎機制」。
維持充足睡眠不熬夜:
熬夜會影響身體的修復功能,讓發炎指數上升。
減少環境毒素的暴露:
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來取代塑膠製品,避免高溫下使用塑膠餐具,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
「了解慢性發炎,是預防疾病的關鍵!」張家銘表示,許多人認為慢性病是年紀增長後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慢性發炎並非突發的健康危機,而是長年累積的結果,它可能早在年輕時就已經影響身體,只是我們沒有察覺。
慢性發炎不像感冒、發燒那樣會立即引起不適,而是以疲勞、代謝變差、腸胃問題、關節痠痛、皮膚狀況變差等微小變化呈現,直到某天發展成慢性病,才驚覺健康已受損。因此,張家銘重申,我常提到它,因為這不只是醫學名詞,而是現代人健康管理中不能忽視的關鍵,了解慢性發炎,是預防疾病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