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喝酒暖身祛寒、飲酒行氣補血可以嗎?揭開酒的迷思與歷史真相 | 健康遠見
中醫

喝酒暖身祛寒、飲酒行氣補血可以嗎?揭開酒的迷思與歷史真相

喝酒暖身祛寒、飲酒行氣補血可以嗎?揭開酒的迷思與歷史真相 喝酒暖身祛寒、飲酒行氣補血可以嗎?達人揭迷思與歷史真相。Pexels by Cup of Couple

編按:俗話說「冬天一杯酒,暖身又祛寒」,但飲酒是否真的能行氣補血、抵禦寒冷?中醫認為,酒雖可助行藥勢,卻非真正的溫補之物,過量飲酒反而可能損害健康。那麼,為何許多人仍將酒視為暖身祛寒的良方?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

在漢醫的觀念裡,酒為藥引,可助「行藥勢」。仔細讀起來,酒更是分了辛、苦、甘味來引導藥的散、降、中緩,其本身並沒無「溫補」效果。不僅如此,濃烈的酒還有熱毒。少許適量喝可行氣禦寒、抒發情志、循環津液。

用喝酒來祛寒的作法,應不是良方

然而,曾有以飲酒禦寒經驗的人,也應該會發現喝酒後讓身子暖的「禦寒」效果其實很短暫。必須不斷補充才能維持那個暖感,且可能因此造成上癮而過飲。正如汪昂所言,過度飲酒對身體、情緒到行為舉止方面的壞處,真是多到數不清。

據其言,「身面具赤」即是「過飲」之相,用喝酒來祛寒的作法,應不是良方。「過飲則傷神耗血亦能亂血」,在漢醫的理論框架下,以養血為要的女性來說,飲酒作為溫補(經血)的方法,絕不適合。台灣民眾將酒視為營養滋補品,應另有其因。

台灣民眾將酒視為營養滋補品,應另有其因

在針對台灣殖民時期的女性醫藥廣告研究過程中,我發現一些相關資料(陳儀芬等,2021,頁 64-65)。

1910 年 5 月 31 日,台中豐原仕紳張麗俊在日記中提到,台北中醫師葉鍊金為其好友看病,囑以「赤十字社葡萄酒」(按:應為「赤十字葡萄酒」)送服西藥,患者或許本就病情嚴重,遵醫囑後,隔日便不幸死亡,葉醫師即遭非議(林昭庚等,2011,頁 150;張麗俊,2000,頁 364-365)。

僅就日記寫作時的 1910 年來看,赤十字葡萄酒廣告在《台灣日日新報》上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常可看見標榜「純良藥用」的文案,也另有「台灣總督府陸軍衛戍醫院傳染病研究所,其他各病院御用」等語(台灣日日新報,1910.1.1: 8,1910. 5.1: 6,1910. 5.29: 6)。

葉煉金當時的醫囑,為何是以酒配服現代製藥產品,原因不詳。但為體虛的病人擇用此方,有著總督府所轄各大醫療院所背書,又強調「純良藥用」的赤十字葡萄酒,至今看來或有其原委脈絡。

《漢書・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歷代漢醫君、臣、佐、使的用藥原則中,酒為臣輔、佐搭、使引,利用「以形補形」、「以色補色」的藥食觀,紅酒補血是為滋補榮養概念也在赤十字葡萄酒廣告中得見:「本品在最嚴密的試驗之下,成為台灣總督府衛戍醫院的御用品,不負其他日本全國各地醫院御用品之榮譽,在營養萬能的時代,若能獲得真的健康,真的和樂。以純粹且優良的品質自豪,王冠印赤十字葡萄酒可以常常使用」(台灣日日新報, 1918. 7.13: 1)。

另有朝日啤酒廣告,稱釀酒原料有潤腸健脾之效,建議男女老少「均可多飲,萬無一失」的文案(林昭庚,2011,頁 167)。

如今,葡萄美酒再也不理所當然是女性行氣補血的營養品了。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如今,葡萄美酒再也不理所當然是女性行氣補血的營養品了。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飲酒可行氣補血的錯誤觀念,緣著藥食同源基礎

飲酒可行氣補血的觀念,在台灣社會中歷久不衰,即是緣著藥食同源的基礎,加乘殖民時期日本酒商所推動的行銷手法,在酒類廣告中建構出似是而非的健康與營養概念,不但是貪杯之人的藉口,也形成台灣社會中至今仍存的民俗藥酒養生觀。

我大學時代一同租屋的女性朋友,就曾在冬夜裡喝著赤玉葡萄酒,天真地說:「我阿公要我喝的,可以暖身補血,我覺得喝了手腳真的會變暖。」實則,薑入菜,少有爭議。酒入菜,則見仁見智。例如,我母親非但不嗜酒,做菜或是料理食補更是從不加酒。想來應是中醫外公無此建議,而任教小學的母親對於飲酒亦有道德疑慮

印象中,除了在爺爺家那邊祭祖後,有著撒杯酒下地圈香爐的動作之外,家族聚餐時也從未有人飲酒。長大後,除了我能喝上幾杯,兄長們各個對酒精嚴重過敏。也許是如此,我那執業中醫的哥哥對於酒的使引功效,並不那麼強調

亓允文(2009)以雄黃藥酒為例,分析傳統藥酒與丹藥成分,大多含有會導致中毒的礦物,如:砷、汞、鉛、銅、錫、鎳等之外,對於歷代漢醫多執迷於此類藥物,民間亦篤信其/奇效的原委加以釐清。

近年,衛福部除嚴格規定中醫藥酒的查驗登記,也常透過媒體宣導藥酒知識。另,依照《菸酒管理法施行細則》三十二條第六項規定訂定的《酒類標示管理辦法》,酒類標示「應清楚、易讀、利於辨識,且不得有不實或使人對酒類之產品特性有所誤解」。

可見,個人體質、家族文化襲承、醫學營養、廣告行銷與道德倫理價值觀等,都會對酒的「功用」與「意義」論述造成影響。不僅如此,因 UNESCO 自 2010 年起陸續將法國、地中海、墨西哥、克羅埃西亞與日本等國的飲食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紅酒也成為法國軟實力與文化商品的推廣要項。

在台灣,能夠分辨法國、澳洲與加州各地各區所產紅酒,漸漸轉為「品味」階級與鑑賞力的代名詞。如今,葡萄美酒再也不理所當然是女性行氣補血的營養品了。

 (本文節錄自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一書,作者 陳儀芬,三民出版)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三民出版提供圖/《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三民出版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