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有網紅發布兩小時的影片,探討心靈成長課程對民眾的危害與威脅引發熱議。其實隨著生活壓力增加,越來越多人尋求相關課程,盼藉此提升自我、解決情感困擾或達成內心的平靜。然而,坊間心靈成長課程繁多,一不小心就會踩雷,最終得不償失。
參加不OK的心靈成長課程恐對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破壞人際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深遠。那要如何辨識,避免落入陷阱呢?專家指出,若課程有以下特徵,最好就要提高警覺,敬而遠之:
◎過度誇大效果:
過分強調立竿見影的作用(如立刻改變人生)或承諾奇蹟(如治癒精神疾病),其可能暗示課程效果並非基於現實的心理學或科學原則。真正的心靈成長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課程模糊不清:
課程內容不透明,缺乏具體的結構、明確目標與實踐方法,如此意味著課程並不專業。另外,缺乏實證支持,只以神秘或迷信為基礎,這樣也無法帶來真正的心靈成長。
◎強烈依附要求:
灌輸類似「信者永生」的想法,導致對課程或講師產生依賴心理,抑制參與者的獨立性。以情勒方式強迫分享私密的情感、故事或生活經歷,讓人暴露於不必要的情感控制。
◎高壓推銷服務:
持續推銷額外的產品或高價進階課程,並施加心理壓力要求購買。或是在未完全了解情況下強迫支付大量費用,提供過於複雜的退款手續,此舉常是詐騙或牟取暴利的手段。
圖/設立封閉式社群,要求大家遵守嚴格的規定,並限制與外界的聯繫就要當心。 freepik by rawpixel.com
◎操弄群眾心理:
採取洗腦式訓練,試圖改變參與者的價值觀或世界觀,並且對其思維和行為施加過多的約束。或是特意製造衝突情境,讓人感到羞愧、焦慮,以便趁虛而入,對其進行控制。
◎師資背景空洞:
講師並無心理學、社工、輔導或行為科學等相關的學位或專業證照;過去教學經驗有限,經歷被蓄意美化;所屬機構並無相應的資格或認證,課程質量和可靠性令人存疑。
◎缺乏後續服務:
即使課程結束,有需要仍應給予指導,幫助參與者將學到的技巧和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若未提供後續的支持和跟進(如定期回顧聚會、小組討論等),此為不負責任的表現。
◎置入集體主義:
利用群體壓力,讓每位參與者都感覺必須表現得「和大家一樣」或「達到群體的標準」。甚至設立封閉式社群,要求大家遵守嚴格的規定,並限制與外界的聯繫。
參與心靈成長課程是關乎自我探索與發展的重要決定,在報名前不妨多花點時間進行調查與比較,謹慎選擇能夠幫助你避開不必要的風險,讓這趟成長、蛻變之旅更加順利且充實。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