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老味先衰」,不少人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身上的味道似乎悄悄改變,有些人甚至會出現難以掩蓋的「老人味」。究竟體味很臭,是天氣太熱、清潔沒做好,還是身體健康出問題了?吳明珠中醫師提醒,這類「加齡臭」其實可能是身體衰老、臟腑失調、疾病前兆的表現,只要從體內調理、日常養護得當,體味問題也能跟著改善!
從中醫觀點談體味改變:不只是衛生、老化問題,更代表身體狀態
吳明珠表示,不少人對於身體出現異常氣味、體味加重,總以為只是清潔衛生沒做好,卻忽略背後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因為中醫理論認為,體味,是人體新陳代謝與排泄過程中所產生的氣味,反映出體內清濁之氣的運行狀態。
剛出生的嬰兒因擁有純陽之氣,氣味清香而自然;但隨著年齡增長、飲食雜亂、情緒波動與濁氣累積,體味也逐漸轉為濃重;老年人體內陽氣衰退,濁氣積聚,便可能出現所謂的「老人味」。故從新生兒的純香,到中年人的體臭、老年人的老人味,這些氣味的變化,其實正反映著體內清濁之氣的消長。
《黃帝內經》有言:「清陽出上竅,濁陰歸下竅」中醫認為,人體內清陽之氣輕揚升發,濁陰之氣沉濁下降。清者:如水谷精微、衛氣,滋養頭目四肢,化生清新之氣;濁者:如代謝糟粕、痰濕瘀血,需排出體外。若清濁失調,輕則口臭汗酸,重則引發疾病。
換言之,當人體健康時,身體裡以清氣為主,清氣上升,濁氣下行,身上便會散發屬於個人的淡淡清香。但如果飲食油膩、熬夜久坐,便易致脾胃運化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體內濁氣滯留,則可能轉化為體臭,甚至是病氣。因此,體味很重,並不單是衛生與老化問題,更是身體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機不暢的結果。
身體有腐臭味?醫揭8種氣味及體味種類症狀,反映哪些健康警訊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生病,或者長期吃垃圾食品,體內就會充斥著濁氣,並像腐爛的水果一樣,從身體內到外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常見出現體味的部位包括口腔、腋下、皮膚毛孔、腳部與私密處等隱私部位。
不同的異味可能對應不同的健康狀況!吳明珠呼籲,這些體味是身體代謝與病理變化的外在呈現,不容忽視。如果民眾發現自身或親友有下列體味很重的問題,務必特別謹慎,並進一步就醫釐清原因:
身上有酒味:酒臭味多見於長期飲酒者,因酒精可經呼吸道與毛孔滲出。
身上有苦味:若身上散發出苦澀的氣息、苦澀味,小心可能源於心臟之疾(心臟病)引起。
身上有甜味:身上帶有過分的甜膩味,可能源自脾胃濕熱,反映的是脾胃之患。
身體有金屬味:身上散發著金屬般的味道,往往有肺部問題,常與肺功能異常相關。
身上有腥味: 身上帶有腥臭味的人,則可能是腎臟功能有問題。
身上有腐臭味:身上有腐爛味、體味如腐爛之物,恐是肝臟功能異常、肝功能失調所致。
身上有臭雞蛋味:若從口腔散發出臭雞蛋般的氣味,且通過刷牙、牙線、咀嚼口香糖都無法去除,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可以在口腔和上消化道中棲息)。對一部分人來說,這種細菌不會引起任何明顯的症狀;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它可能會導致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發生。
身上有爛蘋果味:糖尿病患者因體內胰島素含量不足或缺乏,無法把糖分作為能量來源,只能把脂肪作為主要「燃料」。而當脂肪代謝時,會分解為丙酮、乙酸等酸性物質,呼出的氣息就可能會帶有爛蘋果味。
圖/口黏口臭、胃脹便溏、舌苔厚膩等症狀與體味問題,多與脾胃濕困有關。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久濕人臭!中醫:濕氣是體味的主要根源,圖解4大症狀形成原因
中醫有「久濕人臭」之說,指濕邪長期滯留體內,不僅影響氣血運行,由於濕邪黏膩重濁,更易與其他病邪(如熱邪、寒邪)結合,形成濕熱或寒濕之證,導致體味異常,引發身體不同部位的異味,如口臭、腋臭、腳臭、腿根臭/會陰臭等。不同體味與濕氣型態的關聯如下:
中醫談濕氣致臭的4大表現及治療調理方式
腳臭——濕熱下注
表現:腳汗多、腳部瘙癢脫皮、起水泡、異味重,常伴隨舌苔黃膩。
病因:濕性趨下,濕熱積聚於足部,滋生細菌,形成腳氣。
調理方劑:
二妙散(蒼朮+黃柏):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下注。
四妙丸(二妙散+牛膝、薏苡仁):加強利濕通絡,適合腳氣反覆者。
口臭——脾胃濕困
表現:口黏口臭、胃脹便溏、舌苔厚膩。
病因:脾虛失運,濕濁內停,食物積滯發酵,腐臭上逆至口腔。
調理方劑:
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化濕,行氣消食。
保和丸:消食導滯,適合積食型口臭。
腋臭(狐臭)——肝膽濕熱
根據《醫宗金鑒》記載,狐臭皆為風、濕氣入體,與氣血相沖,沿著心脈而行。身體有濕,混雜在氣血中,沿著經絡、跟著汗水,從腋下排出為臭氣。
表現:腋下汗多、發黃、心煩失眠、脅肋脹痛。
病因:肝經濕熱循行至腋下,薰蒸汗液形成異味。
調理方劑:
龍膽瀉肝湯:清肝膽濕熱,減少腋下異味。
茵陳蒿湯:適用于濕熱偏盛者。
腿根/會陰臭(私密處異味)——下焦濕熱
表現:大腿根潮濕瘙癢、小便黃濁、女性白帶異味。
病因:濕熱聚于下焦,薰蒸局部皮膚。
調理方劑:
八正散:利水通淋,清下焦濕熱。
體味種類 | |||
---|---|---|---|
體味部位 | 症狀 | 病因 | 對應調理方式 |
腳臭 | 足部異味重、腳汗多、瘙癢脫皮、水泡,常伴隨舌苔黃膩 | 濕性趨下,濕熱積聚於足部,滋生細菌,形成腳氣 | 二妙散、四妙丸 |
口臭 | 脾胃濕困,見口黏口臭、胃脹、便溏 | 脾虛失運,濕濁內停,食物積滯發酵,腐臭上逆至口腔 | 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 |
腋臭(狐臭) | 腋下汗多發黃、心煩失眠、脅肋脹痛 | 肝經濕熱循行至腋下,薰蒸汗液形成異味 | 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 |
腿根臭/會陰臭 (私密處異味) | 大腿根潮濕瘙癢、小便黃濁、女性分泌物白帶異味 | 濕熱聚于下焦,薰蒸局部皮膚 | 八正散 |
圖/「濕氣致臭」問題講究辯證施治。而根據濕氣類型不同,調理方向也會因人而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濕氣致臭!老人味警訊?身體濕氣重症狀有哪些?除臭必知這些事
吳明珠提到,中醫對「濕氣致臭」問題講究辯證施治。而根據濕氣類型不同,調理方向也會因人而異,簡單來說體味改善方式如下:
濕熱體質(舌紅苔黃):
出汗多而且汗味重黏膩,那很可能是濕熱體質。當人體的脾胃功能失調,水濕運化出現問題,再加上外界濕熱環境的影響,就容易形成濕熱體質這類人除了體味重,還可能伴有口苦、口臭、舌苔黃膩、大便黏膩不爽等症狀。
中醫調理上,以清熱利濕為主,如龍膽瀉肝丸等。至於日常飲食部分,則建議要少吃辛辣、油膩、甜食等易生濕熱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冬瓜、苦瓜、薏仁等。
寒濕體質(舌淡苔白):
若體味中帶有腥臭味,同時伴有身體沉重、怕冷、手腳冰涼等症狀,則可能是寒濕體質。發生原因與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或者自身陽氣不足,導致水濕代謝失常,寒濕內生有關。
這種體質的人,在中醫調理上,需溫陽化濕,可參考附子理中丸。而飲食上則要注意避免生冷食物,多吃溫熱、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桂圓、羊肉、芡實等。
痰濕體質(肥胖便黏):
痰濕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易引起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聚濕成痰而成痰濕內蘊表現,常表現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等症狀。中醫調理,可用二陳丸、參苓白朮散來輔助改善。
至於日常飲食上,則應少吃甜點、生冷食品及各種肥膩之品,避免暴飲暴食、食速過快;建議平日可多喝些普洱茶消食養胃,解油膩之餘還能潤腸通便、預防手腳冰冷。另外,若想要「補氣、袪濕、化痰」,建議平日可多喝些荷葉茶。
陰虛體質(身體酸臭味):
有些人的體味會帶有一種酸臭味,有可能是陰虛體質。這類人體內陰液虧虛,陽氣相對偏亢,虛熱內生。虛熱會煎熬身體的津液,使得汗液等分泌物出現異常氣味。陰虛體質者通常還會有口乾咽燥、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等症狀表現。日常養生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像百合、銀耳、黑芝麻等,也可以適當食用一些酸味食物來收斂陰液。
除臭清爽茶飲
材料:桑葉 3 錢、茯苓 5 錢、茵陳 2 錢、薄荷 1.5 錢、清水 800 C.C.。
做法:將上述藥材簡單淘洗乾淨,瀝乾後放入鍋中加入 800 C.C.清水,轉小火熬煮 15 分鐘,或等水滾沸騰後放入藥材浸泡 15 分鐘,去渣取汁當茶喝。
功效:清肝利膽、去濕健脾。
體味很重如何改善?從飲食、作息、穴位這樣著手,改善惱人體味
除了中醫調理原則外,吳明珠也進一步分享,日常生活中有助改善體味、老人味如何去除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如何改善飲食、調整生活習慣:
飲食調整
平時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可能加重體味的食物,如大蒜、洋蔥、咖啡、咖哩、孜然和紅肉等,這些食物中的揮發性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可能會通過汗液釋放,影響體味。
可以增加富含葉綠素的蔬菜攝入,如菠菜和瓜類,這些食物有助於預防體臭。並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增加尿量,讓代謝產物多從泌尿道排出,減少從皮膚排泄,也有助於減輕體味,疏理氣機、調和內腑的清和之氣。
生活作息
選擇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並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澡、勤換鞋襪與衣物有助於減少細菌滋生,從而減輕體味。還有養成正確刷牙和使用牙線的習慣,減少牙齦炎的發生,因為不良口氣也會為體味貢獻一份力量。
另外,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例如,瑜伽、慢跑等,能促進排汗,疏通經絡。並積極控制體重,減少慢性疾病風險,如果發現有糖尿病等急患一定要積極治療,以避免因疾病導致出現異常體味。
穴道按摩
大陵穴
大陵穴功效:火生土,土多則火降,適度按揉大陵穴可以瀉除胃中火熱、陳腐之氣。
大陵穴位置:在腕橫紋中間的凹陷處,平常閒暇的時候就按一按,每次按壓 2 - 3 分鐘。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功效:要想身體安康,長按足三里,沒事多按摩足三里穴,對身體有好處,可搭配神闕穴(肚臍)一同按壓。
足三里穴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脛骨前外一橫指處。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功效:古籍《針灸大成》記載:「陰陵泉穴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而《千金要方》則云:「灸陰陵泉百壯,濕去如神。」適度按摩陰陵泉穴,有助化解脾虛濕困、眼袋浮腫、白帶黃稠、痰多口黏。
陰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凹陷(膝下三指)處。
最後,吳明珠也提醒,「體味異常」不只是尷尬的社交問題,更是身體發出的健康信號!中醫強調「氣機通則不臭」,需從根源調和清濁之氣,健脾祛濕、清熱利濕,從根本調理脾胃功能,才能真正改善體味問題。若體味持續異常或症狀嚴重、反覆發作,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治,對症用藥、調理體質,從內而外散發健康自然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