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一個小伙子曾對她說,他喜歡她走路的樣子,這是她永遠忘不了的恭維。我們走路的方式—步姿—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的狀態。
走路的樣子能反映出大腦功能好壞,預測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
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對 500 名步行者姿態的觀察,辨識出哪些人患有早期的認知障礙(準確率高達 70 %),這也反映了先前的研究結果,說明一個人在 45 歲時呈現的步姿,可以預測他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研究行動能力與認知能力下降的關聯的專家蒙特羅—奧達索(Manuel Montero-Odasso)解釋,光憑觀察一個人的步姿,「就可以幫助診斷出不同類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換句話說,走路的樣子能反映出大腦功能的好壞,預示我們未來的境況。
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注意走路的步姿與方式
科學家尚且不知道大腦的變化是否會影響步姿,或者步姿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大腦。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注意走路的方式。然而,有多少人這樣做?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隻腳前面,推動自己前進,是最簡單、最自然的動作—我們在學步時期就掌握了這個動作。
但是,這也是一種複雜到難以想像的行為,涉及了平衡、協調、力量和許多神經元的放電。行走時,我們幾乎動用到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骨骼,它們全都以一連串非凡的動作同步運作,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複製模仿的。
現代人經常待在室內操作筆記型電腦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更難像人類先祖一樣輕鬆有效率、姿態優雅地行走。由於雙腳擠在時髦的鞋子裡、白天俯身盯著筆記型電腦,加上夜裡癱倒在沙發上,我們的身體已經失去了許多力量、平衡感和柔軟度。同時,我們的雙腳傾斜,搖搖晃晃吃力地行走,當中的 159 塊骨頭、肌肉和關節甚少被使用。
這很重要嗎?是的,可以這麼說。不良的步姿會損及我們的移動方式,這意味著我們無法體驗平穩、流暢的步伐所帶來的充分自由(和快樂),也享受不到步行的全部生理益處。
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不利於我們的行走方式
運動科學家霍爾(Joanna Hall)認為,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不利於我們的行走方式:久坐使我們的髖屈肌縮短和緊繃,還促成胃下垂;蹲伏於書桌和筆記型電腦前,迫使頸部和頭部不自然地向前突出,造成脊椎僵硬並侷限住背部肌肉。此外,長期的前傾已經弱化了控制脊椎彎曲的小塊姿勢型肌肉(postural muscles),導致下背部疼痛。
同時,穿著有問題的鞋子行走,會使得腳趾痙攣,足部肌肉僵硬,造成我們用遽然沉重的腳步著地(霍爾稱之為「被動足部著地」),而不是用有彈性的足底(主動足部著地)慢慢接觸地面。如果不以伸展足部的方式著地,可能有造成骨盆錯位的風險。「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使用正確的肌肉。」她一面告訴我,一面調整我的走路姿態。
圖/維持對的走路姿勢,正確的步姿可以降低關節和脊椎僵硬的機率。freepik by fxquadro
5建議重新學習如何走路,避免受傷和關節扭傷
過去 25 年來,霍爾一直在幫助人們按照一種順應身體的方式行走,她建議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行走,以避免受傷和關節扭傷,並且讓我們能加快步行的速度和延長步行的時間。
倫敦南岸大學(South Bank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持續一個月進行全套完整動作的步行,就可以加快習慣的步行速度,並且改善骨骼排列。霍爾的建議包括:
● 使用雙腿後部的肌肉,從後腳起步。
● 依序從足跟到腳趾使足部離地,用所有的腳趾推進。
● 抬起肋骨和下脊柱以活化腹部肌肉,為身體核心創造空間。
● 延展和伸直頸部,如此能讓脊椎在行走時自由活動,同時消除長時間俯身於電腦前所帶來的僵硬。
● 靠肩膀自由地擺動雙臂,用肘部推動身體向前——不是以二十世紀 80 年代強力徒步者的方式,而是讓雙臂更像一對滑溜連接的鐘擺。雙手應該放鬆,而非緊握成拳。
哈佛醫學院的醫生建議,當你需查看地面時,要看著前方 10 至 20 英尺處,並用目光低視,而非低下頭(挺直的頭部可以降低頸部疼痛的機率)。他們還建議,稍稍轉動臀部:「輕微轉動軀體,可以增加步幅的力道」,並注意不要過度拉大步幅,「要專注於走較短的步幅、但更多的步數」。
當然,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走,不做任何調整。但正確的步姿可以降低關節和脊椎僵硬的機率。哈佛醫學院贊同此說法,並表示,根深蒂固的不良步行習慣其實可以輕易的被扭轉,只需稍加努力,你就能避免受傷,也讓步行變得更愉悅。
快走能帶來額外好處,快速健行者比慢速健行者更長壽
正確的步姿意味著我們可以走得更快——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所有步行都是好的——在某些情況下,慢步更好(參看〈第四週:只需慢走一回〉和〈第四十二週:飯後散步〉)——但有研究顯示,每小時約 4 英里(每小時 6 至 7 公里或每分鐘 100 至 130 步)的快走,能帶來額外的好處。
2019 年的研究發現,快速健行者比慢速健行者更加的長壽,也就是說,更快的步伐意味著較低的(負面)健康風險。要有意識的快速行走,就代表我們走路上學、上班或購物,都可成為一種日常運動。
改善步姿也表示我們可以更持久地走路。較長時間的步行,特別有助於減少體脂肪和提振心情。一旦我們能不太費力地長時間步行,走路的機會就跟著增加了。我們可以長程徒步(參看〈第三十六週:揹著背包走〉),徒步朝聖(參看〈第四十週:像朝聖者一樣行走〉),沿著河流從源頭走到出海口(參看〈第十七週:跟著河流走〉),或只是按以往開車的路線步行。
但重新學習走路,還有另一個理由。當我們運用身體天生的彈性和優雅,協調地移動,也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自信。彷彿四肢新發現的輕盈感悄悄滲入了內心,將我們從日常憂慮和束縛中解放了出來。
操作技巧
1. 回想你的步行方式,做出調整,並實踐上述建議。你應該會感覺身體更輕盈、挺直,步伐也稍微變快了。
2. 請朋友檢查你的步姿、姿勢和協調性,或錄製走路的影片,自行評估。
3. 別忘了,鞋子會影響步姿。務必選購舒服、合腳且適合你的步行用低跟鞋。
4. 包包也會影響步態。選擇適用的背包或腰包。
5. 健走杖可以幫助改善姿勢和步姿。嘗試使用一對可以依據你的身高來調整的登山杖。
6. 如果你需要步姿方面的協助,請洽詢步行教練或線上教學。
(本文節錄自《52種走路的方式:每週探索的自由,一年為期的好好走路方案》一書,作者 安娜貝爾 (Annabel Streets).斯特里玆/遠流出版)
圖/《52種走路的方式:每週探索的自由,一年為期的好好走路方案》遠流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