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俗話說「春天後母面」,但近期天氣忽冷忽熱、氣溫劇烈變化,反而讓不少民眾措手不及。國衛院研究指出,當 2 天內氣溫驟升超過 6 度,中風風險暴增2倍,特別是高溫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對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更是一大威脅。並提醒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來襲,環境溫度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會造成不同層面衝擊。
最近天氣乍暖還寒,氣溫多變,民眾笑稱一天過完四季。不過,回溫仍暗藏危機,國衛院透過健保過去 20 年資料分析證實,當 2 天內氣溫驟升超過 6 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 2 倍。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今天在記者會提到,溫室效應使天氣變遷比過去嚴重,國衛院團隊以健保20年資料,分析中風個案與環境溫度變化,證實快速冷熱變化與健康息息相關,今年 4 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區域衛生-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說,以國際趨勢而言,中風個案從 1990 年代至今持續大幅度增加,更是全球第 2 大死因的疾病,即使存活下來,失能問題仍可能衝擊整個家庭。當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來襲,環境溫度可能對心血管會造成不同層面衝擊。
高溫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三高患者出血性中風危機
吳威德說明,高溫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血液濃稠,導致缺血性心臟血管疾病,低溫影響交感神經活化,造成血壓升高,增加三高患者出血性中風危機。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對天氣變遷將更加敏感,盼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
吳威德研究團隊透過病例交叉研究法,以 2 天內氣溫變化為基礎,運用健保資料庫分析 2001 至 2020 年超過 110 萬名首次急診中風患者,研究結果指出,當 2 天內氣溫驟升超過 6 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 2 倍;當 2 天內氣溫驟降超過14 度時,出血性中風也提高 2 倍的發生風險。
研究:超過攝氏35度高溫與低於16度低溫會提高中風危機
研究也顯示,超過攝氏 35 度的極端高溫與低於 16 度的極端低溫確實提高中風危機,風險皆超過 2 倍。吳威德呼籲,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應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說,多數民眾對於降溫警覺性較高,知道冬天必須注意保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天氣回溫的時候,卻存有錯誤的認知,以為變溫暖就不影響心血管,希望透過研究提醒,當短時間氣溫驟升,同樣藏有健康危機,不能輕忽。
本文轉載自2025.04.14「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