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出現脖子腫塊、有甲狀腺結節別輕忽!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中癌症發生率最高,好發於 40 多歲至 50 多歲,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3 到 4 倍,位列女性 10 大癌症第 4 位。究竟甲狀腺癌症狀有哪些?甲狀腺癌分類有哪些,如何診斷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郭雅雯表示,日前門診收治一位 28 歲女性,無任何慢性疾病亦無癌症家族史,因健康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於是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複查。
於門診就醫時,病人抽血報告正常,但超音波顯示右側甲狀腺有一低回音、邊緣不規則且合併鈣化、大小約 1.4 公分的結節,因疑似惡性腫瘤,因此安排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檢查。
病理報告顯示高度疑似甲狀腺乳突癌,轉介至中興院區外科評估手術,病人後續接受了甲狀腺切除術,確認為甲狀腺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甲狀腺結節大部分為良性病灶,約5-10%為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大部分為良性病灶,其中約 5 - 10 %為惡性,即甲狀腺癌。
當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時,一般建議先到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診斷及追蹤。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節體積變大、邊緣不規則、高度大於寬度,又有低回音性和微小鈣化點,疑似惡性的機率會較高,此時建議接受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檢查,藉此取得甲狀腺細胞後再判斷惡性度。
甲狀腺癌類型
甲狀腺癌根據組織病理上一般分為:
(1)分化良好型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 90 %,含甲狀腺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 75 %)及濾泡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約 15 %)。
(2)髓質癌:約佔 5 %。
(3)未分化型癌:約佔 5 %。
此外也有其他少見類型,如:甲狀腺淋巴癌、鱗狀上皮癌…等。而分化良好型癌主要含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 75 %)及濾泡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約 15 %),根據統計,甲狀腺癌中以乳突癌最常見。
甲狀腺癌手術是最主要方式,視情形安排碘-131治療
郭雅雯說,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最主要方式,而大多數分化良好(如:乳突癌、濾泡癌)的甲狀腺癌都會吸收碘-131,因此會再視手術情形安排碘-131及口服甲狀腺素以抑制甲促素(TSH)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標靶治療則常使用於晚期病人。
甲狀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推、吞、觸3步驟自我檢測
甲狀腺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及不適感,以沒有症狀性的頸部腫塊為最常見,其餘後期症狀則有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等。
因此,當脖子出現腫塊應特別注意,民眾平時可利用「推、吞、觸」自我檢測法,及早就醫診療。
「推」是用大拇指加4指,輕推頸部,並注意是否有腫脹的感覺;
「吞」則是可於鏡前稍抬高頸部,然後用力吞口水,觀察喉骨附近是否有不尋常凸出物隨氣管上下移動;
「觸」是以兩手從前往後或由後往前,沿著後頸檢查甲狀腺對稱性,及是否出現硬塊、腫瘤。
因健康檢查盛行,愈來愈多民眾診斷有甲狀腺結節,郭雅雯建議,若有相關疑慮,可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