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新冠疫情再起!周大翔中醫師提醒,近期新冠症狀與感冒、腸胃炎難辨,常見發燒、咳嗽、腹瀉等表現,傳染力強須多留意。孕產婦、65歲等重症風險族群如出現心悸、胸悶等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錯過治療時機。此外,新冠症狀輕重不一,確診後仍須注意後續影響。中醫門診觀察也發現,有不少民眾出現心悸、掉髮、免疫失調或月經異常…等確診後遺症,建議應積極透過中醫診治與生活飲食調整,重啟修復力、幫助身體恢復平衡。
新冠肺炎症狀2025不典型?中醫師分享門診臨床觀察
近日中醫門診的新冠確診民眾增加,多表現為輕症、症狀多變且與一般感冒、流感及夏季好發的腸胃炎、中暑難以區分,且傳染力強,一人確診全家中標。
常見發燒、喉嚨癢痛、鼻塞鼻涕鼻水、咳嗽、肌肉痠痛、頭暈、頭痛、疲倦、嘔吐,有的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與疫情第一、二年爆發時的痰黃量多、咳嗽多的症狀不同。
(延伸閱讀/這波確診新冠症狀不一樣?醫示警:表現多變,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
小心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警示表現,8症狀務必立刻就醫
不過,要提醒的是,雖然隨著新冠病毒流感化,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 65 歲以上長者、孕婦/產婦或具慢性病史者需特別注意下列新冠重症症狀,包括:
新冠重症症狀
喘/呼吸困難
持續胸痛或胸悶
意識不清
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
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
尿量明顯減少
收縮壓 < 90mmHg
無發燒下心跳 >100 次/分鐘
一旦出現上述疑似新冠重症症狀的異常情形,請務必立刻就醫,把握黃金時間及早診治。
確診者善用中西醫合治,有助調整免疫力加速健康恢復
部分民眾患有慢性病、長者、孕婦及幼童屬於免疫力較低族群,建議確診除至西醫評估治療,同時至中醫院所診治,中醫師會依據體質開立中藥及針灸,幫助縮短慢性免疫反應的時間及促進身體復原。另外,一般確診輕症的民眾,第一時間至中醫診所診治是個不錯的選擇,能幫助即早調整免疫力並恢復健康。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中醫籲這樣調養改善「確診後遺症」
近來門診偶爾仍會見到兩、三年前確診後,或打完疫苗後免疫不穩定而前來就醫的民眾。例如:變得容易感冒 2 - 3 個月一次、確診後氣喘、長期水瀉、恐慌心悸、胸悶、心律不整、落髮(掉髮)、月經失調及確診後診斷橋本氏甲狀腺炎及第一型糖尿病的案例。其中不乏原本沒有慢性病或是未做健康檢查的亞健康民眾。
中醫強調腸胃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與現代醫學發現腸胃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相互呼應。中醫師常常藉由調理腸胃來重建免疫力,避免免疫過亢或低下,搭配個別體質調和陰陽,搭配飲食生活注意事項,重啟身體自然的修復能力。因此建議民眾有確診後診斷的各種疾病,皆可至中醫門診諮詢及診治。
新冠疫情升溫,中醫:夏日巧吃苦味食物做好節氣養生
因應這波新冠疫情升溫,建議民眾除重拾勤洗手、至人群聚集處配戴口罩、調整作息、規律運動、調適壓力的習慣外。更要做好節氣養生,夏日晝長夜短應晚睡早起,但不建議熬夜。飲食宜清淡、少油鹽、補充水分,避免甘肥厚味、生冷、甜食、酒精及含糖飲料。
夏季主心,苦味入心,推薦吃當季含有苦味、水分多及纖維質多的食材,例如:苦瓜、冬瓜、絲瓜、黃瓜、無糖綠豆湯。日常清熱利濕食療則有:冬瓜薏仁湯、絲瓜排骨湯加薑絲、涼拌苦瓜、綠豆百合湯等。
中醫防疫茶飲
●一般防疫茶成分包含荊芥、防風、羌活、桔梗等等。
●四肢冷、身體中軸怕冷的民眾,可開立桂枝、白芍、生薑等中藥材促進心陽氣。
●愛吃麵食、烤炸物、含糖飲料及水果的民眾通常伴有痰濕問題,則建議開立半夏、陳皮、茯苓等,祛濕化痰,行氣利水。
●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常見氣機及情緒阻滯,可開立行氣疏肝健脾藥,如香附、藿香、紫蘇等,並建議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熬夜或大小夜班民眾,注意睡眠及腸胃,開立健脾化濕安神藥,並維護氣血。
針對易感冒,免疫不穩定及慢性病的民眾,建議至中醫院所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依照個人體質開立茶包、藥膳才能對症下藥,讓中醫幫助建立身體平衡力。
(本文作者為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