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挫折就不是如此單純,它所帶來的痛苦往往十分劇烈,令人無所遁逃。無怪乎各種標榜速效的人際關係成功術,盛行一時。只可惜強調表面工夫的權術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人際關係的得失其實取決於更深一層的因素,捨本逐末將適得其反。(本文節錄自《與成功有約》一書,史蒂芬・柯維著,天下文化出版。)
這裡,借用鵝生金蛋的比喻來說明。
鵝—良好的互賴關係,會生出完美的金蛋,包括:團隊合作、開誠布公、積極互動以及高效能。為使鵝能夠不斷生金蛋,就得悉心呵護,習慣四、 五、 六即著眼於此。
其次,我們再以感情帳戶做比喻,解析人際關係中產品與產能平衡的原理。
眾所周知,在銀行裡開個戶頭,就可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所謂感情帳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
能夠增加感情帳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可以使別人對我更加信賴,必要時能發揮相當作用,甚至犯了錯也可用這筆儲蓄來彌補。有了信賴,即使拙於言詞,也不致開罪於人,因為對方不會誤解你的用意。
信賴,可以帶來輕鬆、直接且有效的溝通。反之,粗魯、輕蔑、威逼與失信等等,會降低感情帳戶的餘額,到最後甚至透支,人際關係就得拉警報了。
這彷彿走在滿布地雷的戰場上,一言一行都得步步為營。為求自保,不得不玩弄手腕權術,以致人人神經緊張,許多家庭、團體都充斥著這種現象。
為感情帳戶加碼
人類最親密的婚姻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儘管一開始結合在互信的基礎上,倘若不繼續儲蓄,仍有關係惡化的危險。上焉者同床異夢,勉強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各自為政;等而下之者則惡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勞燕分飛。
愈是持久的關係,愈需要不斷儲蓄。當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賴就很容易枯竭。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偶爾與老同學相遇,即使多年未見,仍可立刻重拾往日友誼,毫無生疏之感,那是因為過去累積的感情仍在;但若是經常接觸的人,就必須時時投資,否則突然間變生肘腋,會令人措手不及。
這種情形在青春期子女身上尤其明顯,親子交談的內容不外乎:維持整潔、用功讀書、把收音機音量開小一點、別忘了倒垃圾等等,這樣感情帳戶很快就會透支。
孩子一旦面臨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由於對父母的不信任,溝通的管道又不暢通,保證他絕不願徵求父母的意見。縱使父母的閱歷足以提供更好的建議,他也寧可自作主張。
所以,為人父母者,何不就從現在起,設法扭轉頹勢,對子女多表達一份關懷。比方買本他最想要的書,協助他做功課、整理內務;最重要的是,不要只顧教訓、責罵,要善於聆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感覺父母是真心關懷,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
或許,態度突然變得親切會啟人疑竇:「爸的目的何在?媽想在我身上套用什麼技巧?」幸好,只要不斷付出,感情帳戶的存款自然會增加,透支自然會減少,親子關係也會自然而然改善。
這需要時間與耐心,別因指望速效而輕言退縮,更不可埋怨子女不知感恩圖報,否則連過去的心血也將付諸流水。(延伸閱讀│正向心理學發現的「快樂優勢」:人愈幸福,愈容易獲得成功)
存入6種感情存款
在感情帳戶裡,可存入6種主要存款:
一、了解別人
認識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種行為,施行於某甲身上或許能增進感情,換了某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唯有了解並真心接納對方的好惡,才能增進彼此的關係。
比方六歲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時候,為一件「小事」來煩你—在你看來,這件事或許微不足道,但在他小小心靈中卻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時就得借助習慣二來認同旁人的觀念與價值,運用習慣三以對方的需要為優先考慮而加以配合。
我一位朋友的兒子對棒球近於癡迷,而朋友卻絲毫不感興趣。有一年暑假,他居然帶著兒子看遍每支主要球隊的比賽,總共花去六星期與不少金錢,但對增進父子親情的助益卻無法估量。
有人問他:「你真的非常愛棒球嗎?」
他答:「不,我只是非常愛我的孩子。」
另一位朋友是大學教授,專心致志於學術研究,對不肯用腦、只愛動手的兒子,總斥之是浪費生命。可想而知,父子的關係有多麼惡劣。
偶爾他也會良心發現,想要挽回兒子的心,可惜從未成功—十幾歲的孩子認為,父親時時刻刻不忘批判,把他與別人相比,卻從未真正接納他。即使父親向他示好,也會被曲解。到後來,做父親的簡直心碎了。
幸好有一天,我跟朋友談起「視人之事如己之事」的觀念,他牢記在心。回到家,就設法說服兒子,一同動手把住宅四周的圍牆改建成萬里長城的樣式。這件大工程持續了一年半之久,他們父子終於有長期相處的經驗,兒子耳濡目染,也養成與父親一般愛動腦的習慣。不過,他倆真正的收穫,還是在於鞏固了父子真情。
一般人總習於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為自己的需要與好惡別人也會有同感。待人處事若以此為出發點,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回應,便武斷地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而吝於再付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說己所欲便要施於人,但我認為這句話的真諦在於:若欲為人所了解,就得先了解別人。
二、注意小節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疏忽禮貌、不經意的失言,最會消耗感情帳戶的存款。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也正是這些小事。
記得多年前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帶著兩個兒子出門看運動比賽、吃點心,然後趕一場電影。結果,電影看到一半,四歲的小兒子西恩就睡著了;散場後,我把他抱回車上。當晚天氣很冷,我脫下外套給他蓋上,然後打道回府。回到家,把西恩送上床我又照顧六歲的史蒂芬準備就寢。他上床以後,我躺在他身邊,父子倆聊著當晚的趣事。
平常,史蒂芬總是興高采烈地忙著發表意見,那天卻顯得異常安靜,沒什麼反應。我很失望,也覺得有點不對勁。突然,史蒂芬偏過頭去,對著牆,我翻身一看,才發現他眼中噙著淚水。我問:「怎麼啦? 孩子,有什麼不對嗎?」他轉過頭來,有點不好意思地問:「爸爸,如果我也覺得冷,你會不會也脫下外套披在我身上?」
原來,那一晚所有的趣事都比不上這小小一個動作,他居然吃起弟弟的醋來了!
然而,這對我卻是一個很大的教訓,至今難忘。原來,人的內心是如此敏感、脆弱。
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賤富貴,即使外表再堅強無情,內心仍有著細膩脆弱的情感。
三、信守承諾
守信是一大筆收入,背信則是龐大支出,代價往往超出其他任何過失。
一次嚴重的失信使人信譽掃地,便再難建立起良好的互賴關係。
因此,為人父母之後,我要求自己絕不輕易對子女許諾;即使不得不如此,事先一定盡量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變數與狀況,避免食言而肥。
唯有守信才能贏得子女的信賴,唯有信賴,才能讓子女在關鍵時刻聽從你的意見。
當然,偶爾也會有人力無法控制的意外發生。不過,就算客觀環境不允許,我依然勉力實踐諾言,知其不可而為之,因為我重承諾。實在辦不到時,我也會詳細說明原委,請對方讓我收回承諾。
四、闡明期望
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源於彼此對角色與目標的認知不清,甚至相互衝突所致。所以,不論在辦公室交代工作,或在家中分配子女家務,都是愈明確愈好,以免產生誤會、失望與猜忌。
對切身相關的人,我們總會有所期待,卻誤以為不必明白相告。
以婚姻為例,夫妻雙方都期盼對方扮演某些角色,卻不開誠布公討論,有些人甚至連自己懷抱著哪些期望都不清楚。對方若不負所望,婚姻關係自然美滿,反之則否。
這種心理導致太多問題。我們總認為,關係既然如此密切,就應該有默契,殊不知,其實不然。因此,寧可慎乎始,在關係開始之初,就明確了解彼此的期待,縱使需要投入較多時間、精力,卻能省去日後不少麻煩,這是一種必要的儲蓄;否則,單純的誤會可能一發不可收拾,阻絕了溝通的管道。
坦誠相待,有時需要相當的勇氣;逃避問題,但願船到橋頭自然直,看起來輕鬆許多但就長遠看,慎乎始還是勝過事後懊悔莫及。
五、誠懇正直
誠懇正直可贏得信任,這是一項重要存款;反之,已有的建樹也會因行為不檢而被抹煞。一個人儘管善解人意,不忽視小節、守信,又不負期望,可是行為不誠懇,就足以使感情帳戶出現赤字。
背後不道人短,是誠懇正直的最佳表現;在人後依然保持尊重之心,可以贏得信任。
假定你有與同事在背後抨擊上司的習慣,一旦彼此交惡,對方難道不會懷疑,你也在他背後蜚短流長嗎?你在人前甜言蜜語、人後大加撻伐的習慣,他知之甚詳,如此行為能增加信任嗎?
如果有人向我發牢騷,對上司不滿,我會告訴他,基本上,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建議一同去找主管,委婉地把問題說明白。這麼做,對方便了解,若有人在我面前批評他,我會有什麼反應。
再舉例來說,有些人為了爭取友誼,不惜揭第三者之短:「我本來不該告訴你的,但既然你我是好友,那……」背叛能夠贏得信任嗎?還是會引起戒心?這類言行,表面看來彷彿是儲蓄,事實上是支出,個人的缺點因此表露無遺。
誠懇正直其實並不難做到,只要對所有人抱持相同原則,一視同仁即可。縱使起初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這種作風,因為在人後閒言閒語、臧否人物,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汙,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好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誠懇坦蕩終會贏得信任。
為人師表的我也發現,爭取學生或子女信賴的關鍵,往往繫於一人,尤其是其中最難纏的那一個。但若能以愛心與一貫的態度誠實對待此人,其他九十九人都會看在眼裡。從一個特例上,他們會知道某位師長是否值得信賴。
因此,請避免矯飾、欺騙、表裡不一,做個童叟無欺的人吧!(延伸閱讀│怎樣的朋友值得交出自己?「交情」是人際往來中最難拿捏的距離)
六、勇於道歉
向感情銀行提款時,應勇於道歉。發乎至誠的歉意,足以化敵為友,例如:
「是我不對。」
「我對你不夠尊重,十分抱歉。」
「在別人面前令你下不了台,雖然是無心之過,可是也不應該,我向你道歉。」
這種勇氣並非人人具備,只有堅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夠如此。缺乏自信的人唯恐道歉會顯得軟弱,讓自己受傷害,使別人得寸進尺,還不如把過錯歸咎於人,反而更容易些。
有句名言說:
弱者才會殘忍,唯強者懂得溫柔。
由衷的歉意是正數,但習以為常就會被視為言不由衷,變成負數。一般人可以容忍錯誤,因為錯誤通常是無心之過;但動機不良或企圖文過飾非,就不會獲得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