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大同區與新北市三重區主要幹道的台北橋上,不管艷陽高照或傾盆大雨,每日不知有多少人騎著摩托車為生活奔波來往於此橋上,一位總是穿著紅色polo衫的五十多歲的中壯年男子,也是其中之一,衣服背面上「居家服務」白色的四個大字十分顯眼。
他是蘇文塗,擔任本會的居家服務員工作已經6年,在大多數為女性投入的產業中,身為少數的男性的照顧員,更是顯得特別。
(圖說:蘇文塗在服務過程中,一直與長輩互動,認真的態度讓長輩相當放心)
轉職居家服務,重拾家庭時光
有時候,人生需要的只是一個決心,便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過去的蘇文塗,他的工作是人們口中常稱的「工頭」,一個人從承接案子、實際裝潢到室內設計皆無所不做,為了趕工程,人必須常常待在工地,加班熬夜已司空見慣,他能夠見到孩子的機會,少之又少。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曾經,他菸酒不離;曾經,他日日應酬;得到的是較高的報酬,但相對的,他的身體狀況卻愈來愈不理想。蘇文塗說:「太太因為擔心他的健康,一直希望他能夠轉換工作」。而兩個孩子還小都在就學,的確需要爸爸的陪伴,加上過去自己有照顧生病母親的經驗,因緣際會下,開始去上「照顧服務員專業訓練」課程,受訓結業後,毅然轉職,成為一位居家服務員。
身為台灣大多數的傳統男性及工作性質,過去蘇文塗很少有機會下廚。現在的他反而有另外一種角色。蘇文塗說:「我的時間比較彈性,回家也比太太早,不如就來負責家中伙食,為家人做飯」。此外,也有比較多空閒時間和家人互動相處,陪伴正在讀國中、高中的孩子寫功課、週末全家一起出去走走,對蘇文塗而言,多少有些彌補過去很少陪伴家人的遺憾吧!
其實剛開始做居服工作時,蘇文塗有點適應不良,他還記得第一個月領到的薪水只有5000元,根本無法和過去的薪資相比。他向太太抱怨:「為何希望他轉換工作跑道,一個大男人領這樣的薪水,如何養家活口」?但太太反而安慰他說,可以藉此戒掉了酒、抽菸及檳榔,錢雖然少賺一些,但獲得的是健康的身體與家庭時光,沒有什麼不好。一路走來,蘇太太總在關鍵時候給予蘇文塗很大的支持,成為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圖說:蘇文塗重新拾回與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
努力充實自我 不斷精進
有著草根性的粗壯外表的蘇文塗,讓人很難與照顧工作聯想在一起,加上他有些許的口語障礙,有時候旁人無法清楚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對於很多第一次見到蘇文塗的個案而言,他是否能勝任這份需要耐心與細心的照顧工作,不免容易產生懷疑。對此,蘇文塗說:「沒關係啊,每一次的困難我都會當成挑戰,努力學習」!平時他要是有空班的時間,也會努力研讀關於長期照護、失智照顧…等領域之書籍;或是報名參加各主題的研習會,學習更多的照顧知識與技巧。
即便多數的失智個案根本不認識他,蘇文塗仍是十分用心和個案互動,例如在幫助肢體運動時,會一直講笑話讓個案暫時分心;若是個案因為人不舒服對他發脾氣時,他也是笑笑的自我解嘲,不會放在心上。他常常說:「最喜歡照顧的個案就是失智的長輩了,因為和他們之間的互動很單純,很快樂」。
擁有一顆柔軟的心的蘇文塗,和他相處愈久,個案及家屬對他的信任感就愈來愈深,禁得起考驗!
推著輪椅的粗壯身影
有三個大型百貨公司座落的南京西路,每到假日,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潮總將這兒擠得水洩不通,熱鬧不已,但是在喧鬧的街道後方,卻有一處因為年久失修未曾修繕過,違章建築的日式老房子,每次只要遇逢下雨,房子內便處處漏水,地上常擺著大大小小的水桶,以盛接滴下的雨水。
在昏暗又充滿潮濕味的屋內,正住著一位長期臥床、大小便已經無法自理,70多歲重度失智的江爺爺,一切皆需仰賴媳婦獨自照顧。他是蘇文塗服務的個案之一。肢體已經嚴重僵硬,多數時間都在昏睡的江爺爺,很少用口語或聲音表達意思。但特別的是,每一次當蘇文塗協助江爺爺肢體關節運動時,他的反應便十分強烈,會發出「哎唷喂呀」的聲音,動作若是大了,還會發出類似抗議的聲音,這時蘇文塗總是用他那憨厚的笑容,用台語說著:「阿公,阿捏卡有感覺,表示有拉到筋,這樣很好啊」!
江爺爺平時需定期至離家最近的台大醫院看診及拿藥,對多數人而言,從南京西路沿著中山北路到中山南路,散步的方式,短短15分鐘就能走完,但對必須以輪椅代步的江爺爺而言,這是一段漫長的道路。自從他們申請「陪同就醫」這項服務後,每次要去台大醫院那天,蘇文塗便會慢慢推著輪椅,一路帶江爺爺過去。即便曾遇過自己身體不適,也不太願意請假,擔心江爺爺健康的蘇文塗說:「如果因為臨時請假,又找不到人代班幫忙的話,江爺爺就必須重新改掛號時間,不想造成他們的困擾」。
103年12月,江爺爺家人決定搬離總是漏水,愈來愈無法居住的家,搬到別的地區,這也表示104年起蘇文塗不能再服務江爺爺了。最後一次服務那天,江爺爺的媳婦哽咽了,她說:「很感謝這4年有蘇先生的幫忙和照顧,要不是他,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面對即將結束的個案會不會有失落感,蘇文塗仍是以他一貫的輕鬆與幽默說:「只要老人家記得有一個『緣投ㄟ』照顧他就好」。如何瀟灑說再見,是每一位照顧服務工作者必須學會的功課。
體貼的為案家著想
70多歲的林爺爺,罹患帕金森症,平時是由太太親自照顧並申請了居家服務。每星期蘇文塗會去他們家中4天,協助身體照顧。因林奶奶的年紀也大了,蘇文塗便時常想到他們,要是他從哪裡學到了新的照顧技巧,也會主動教林奶奶,並一起討論更好的照顧方式。近來林爺爺身體已大不如前,照顧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因此,蘇主塗便主動建議林奶奶,可以試著每個月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讓林爺爺至安養院接受照顧。對蘇文塗而言,若真的這樣做,等於他便會減少一個星期的收入,但他卻說:「做為照顧服務員,要先考量的是家屬的需求啊!」
而另外一位80多歲、行動不便又失智的李爺爺,白天都是由媳婦獨自照顧,而且家中還有小孩、家務…等事務,都需要媳婦處理,壓力成了無形的重擔,身心負荷實非外人所能想像。後來蘇文塗每星期都會到李爺爺家三次幫忙照顧,每次他會帶著李爺爺到附近公園散步,晒晒太陽,協助肢體關節運動,活動筋骨,在這段段時間,媳婦便可以趁機休息一下,或是出門辦點事情,獲得喘息的機會。
(圖說:蘇文塗與家屬一起協助長輩肢體關節運動)
熱愛居服工作的真心
當初蘇文塗轉職時,他的親人和朋友都不太看好,認為他做不了多久便會放棄。沒想到六年過去了,蘇文塗仍能一直堅守崗位。蘇文塗說:「他要一直當居家服務員,直到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他才要退休」!他用最親切的笑容,彷彿在告訴大家,他是真心喜愛這份工作,他常和個案開玩笑表示,如果有一天他有了一筆錢,一定要開一家安養院,好好照顧大家!或許對蘇文塗而言,他對待個案就如同家人一般,想要用心照顧及守護他們。
(圖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固定辦理團督,協助居服員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2002年台灣開始推動「居家服務照顧」,家中若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個案,會由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定需要服務的時間與項目後,委託相關單位派員協助。每週頻率有一~五次、每次服務時間大多在一到三小時間,依個案的需求而定。居家服務提供身體與日常生活的照顧,從陪伴個案就醫、復健、散步、談天,到備餐、洗澡、整理家務等,都是服務的內容。不管是飲食、個人衛生以及環境清潔,居家服務員都代替了照顧者部分的負擔及壓力,無形中也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為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照顧服務工作,本會獲得衛生福利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自102年起著手開拍有關照顧服務工作者的紀錄片──《長情的告白》,將於104年6月12日全國上映,將不同照顧服務員的溫暖故事在國人面前展現,敬請期待!若對紀錄片有興趣之單位或企業,歡迎洽談合作方式,聯絡專線:(02)2304-6716分機135。
(本文作者為耕莘醫院院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