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夯的醫療話題是醫療糾紛與血汗醫院,我們的社會大眾都是直覺要求醫護人員應該表現成所謂好醫師與好護理師。然而、大部份醫界對台灣醫療環境是相當無力感。當優秀學子願意選擇牙醫系而不考慮醫學系,年輕醫師已不再投入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與急診科。中生代醫勞盟自主意識對醫療政策有所反映,政府若無能善用手上的公權力與資源來扭轉醫療生態,可預期台灣未來的醫療大災難!
台灣健保醫療制度最大優點是看病方便,更多人看病可能是因為健保費繳了,不用白不用。健保給付的概念是每個醫療行為都有金錢代價,假如健保大餅是100萬元,全國所有醫師的醫療行為是100萬點,那就是所謂點值1點1元,當全國所有醫界的醫療行為變成200萬點,而健保大餅還是100萬元時,那點值就減少成1點0.5元。醫界若為了維持固定或更高收入,就必須更認真安排病人回來看門診與做檢查。健保署已提出許多追求醫療品質改善方案來控制醫療浪費,實際上、醫界的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檢師與放射線師都只在固定大餅下搶食資源,搞的大家都一起無奈地在水深火熱中的血汗醫院中求生存。釜底抽薪,有擔當的政府應該務實面對民眾都在乎自己口袋金錢的人性,執政者與立法委員要有勇氣擺脫選舉壓力,強調部份負擔的概念,才能真正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醫界該撫心自問,台灣各大醫學中心真的有那麼多真正需要看醫生的病人嗎?醫療實務面、筆者以為除了急診、重大疾病與罕見疾病等病患外,一般民眾就醫若以1成自負額為例,如果做斷層掃描要5000元,健保可以付4500元,民眾自付500元。開藥也是如此,5天藥費1000元,民眾自付100元,若是3天藥就能痊癒時,民眾當然只需付120元,他不會多付錢拿一些吃不到的藥放在家裡。要民眾自付費用時,醫師就得好好解釋病情,檢視自己的診斷與治療方向。醫師善盡病情告知義務,醫療品質責任自然回歸到醫師與民眾共同來承擔,除了能控制不必要醫療資源的浪費,更會減少很多醫療糾紛。
真正好的醫療是以真性情、同理心與精湛醫術來贏得民眾的信任。醫療品質要好,絕對不是喊喊就會好,也不是幾個法條就能解決整體環境的問題。大家應該要有共識與勇氣,營造好的醫療環境,讓盡本份的醫護人員能無後顧之憂來照顧病患,也才能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台灣健保醫療品質繼續維持下去。
(本文作者為成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