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驚傳某婦女疑似罹患產後憂鬱症,居然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跳樓輕生。據家屬表示,當事人產後情緒普遍低落,多次透露想自殺,先生雖曾給予安慰,並表示會幫忙,但沒想到還是發生意外。噩耗傳來,親友皆難以置信。
所謂產後憂鬱症,與普通憂鬱症並無差別,好發於分娩後的4週,持續多久則因人而異。多數患者會發病6個月以上,甚至有二成五的患者1年後還會憂鬱。
一般來說,因病情影響,當事人常覺得無能、無助、罪惡感,凡事喪失興趣與動機,嚴重社會退縮,無法理性思考或作決定。故在自顧不暇下,易冷落、忽略孩子的需求,或因情緒失控,而出現傷害、虐待等情事,對於孩童未來的心理社會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如自卑、膽怯、人際關係差、智力表現低落等)。
有鑑於此,患者除需按醫囑服藥外,適度調整生活與想法才能過的更好,茲提供以下建議:
1. 與他人分享內心感受。例如參與相關支持性社團,尋求類似遭遇者的同理與有用的建議,而非只是孤軍奮戰。
2. 撥空與配偶獨處,放鬆自己,暢所欲言,談論生活中的變化與擔憂的事務。
3. 請親友暫時幫您照顧孩子,或聘請鐘點保母代勞。
4. 每天找時間作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閱讀、烹飪等。
5. 為有效對抗疲倦與憂鬱,在照顧孩子之餘,充分的睡眠不可忽略。您或許無法持續睡8小時,但當孩子睡覺時,自己要懂得利用時間休息。
6. 持續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即使只是繞操場散步幾圈也可。
7. 均衡的營養,多攝食蔬果、鮮魚與瘦肉,遠離咖啡因、酒等刺激性物質。
8.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個人感受與情感以文字記錄下來,可以當作是宣洩的管道。一旦病情好轉,您還可以翻閱前面內容,查看自己的進步過程。
9. 即使您每天能完成的事情有限,也毋須妄自菲薄,要能肯定自我價值,畢竟先求有,再求好,有很多人甚至無法跨出第一步。
10. 有了孩子,覺得邁壓沉重是很正常的反應,接踵而來的改變是需要時間來適應,非一蹴可幾。鑽牛角尖或追求完美,只會增加無謂的困擾。
另外,生病期間仍需維持穩定的親子互動,避免關係冷淡,可採取的方法有:
1. 視情況與需要而定,約每隔2至3小時,在安靜處抱抱孩子或餵奶,多作目光的接觸與撫摸,並溫柔對他說話。
2. 若家中還有其他小孩,莫因焦點集中於新生兒而忽視。宜分配時間溝通、陪伴,除使其感受到母愛的關懷、化解誤會外,也能鼓勵分擔照顧的工作。
3. 偶爾帶著孩子外出散心、透透氣,不要老窩在家裡。
4. 當覺得憤怒或疲倦時,暫時將孩子委託給可信賴的人照料。畢竟,您的情緒困擾可能會波及孩子,故適時放手,給自己喘息機會,對大家都好。
家有新生兒,通常是件令人欣喜、快樂的事,但產後憂鬱症的出現卻讓當事人與家屬受苦,除孩子未能獲得妥善養育外,且個人社會職業功能與生活品質降低。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親友持續的支持,相信能安然度過「藍色風暴」。
(圖片來源:flickr oksidor、symphony of love)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