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師長來說,陪伴青春期的孩子無疑是最耗費心力的一段過程。在幾年前還乖巧聽話的孩子,漸漸變得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偏愛從事冒險活動,朋友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好像勝過一切,情緒上也似乎變得很豐富,相對地也比較衝動、不安。
而在社會事件中,我們也不乏看到青少年因為一時氣盛、衝動而做出難以彌補的傷害性行為。就如不久前,一位衝動的青少年突然想到「如果同學死了,就可以把他的手機平板佔為己有」,於是衝動的把跟他一起走在放學路上的同學推到馬路中央,讓車撞傷,這是何等嚴重的「致命玩笑」!除此之外,也有因為一時新鮮而染上煙酒毒癮者,那更是普遍存在此社會的現象。
過去,我們總是用這些孩子不學好、家長老師沒教好,或孩子心理上有難以解開的衝突來解釋青少年的種種「叛逆」的現象。但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家透過觀察青少年大腦的發展特徵,而對於青少年的某些特殊行為傾向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透過這些理解,或許可以幫助父母、師長或社會大眾更理解、體諒青少年獨有行為傾向,不只化解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更可以把握新知發揮潛在的機會,有助青少年能力的發揮與成功的發展。
根據目前科學家的研究(註1),青少年的大腦既不像一個更成熟的小孩的大腦,也不像一個半成熟的成人的大腦,它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強烈的「可塑性」,特別是指藉由改變大腦各個區域之間的連結網路來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
透過一種名為圖表理論(graph theory)的新的研究分析方法,科學家發現,在12到30歲這段年齡區間,各個腦區之間的連結或神經群之間的連結會變得更多、更強,同時這些腦區和神經群的連結範圍也變得更廣泛。雖然大腦因應環境改變的能力並不限於青少年期,但事實是在青少年期大腦區域連結的急遽增加與思考判斷、人際相處和透過多元因素的掌握進行廣面而長期計畫等重要生活能力息息相關。
連結的改變依循用盡廢退的原則,越是使用頻繁的連結,會越被強化,越是不常用的連結,則會被削弱。正是這個「修剪」的過程使得大腦產生特化(Specialization),也就是大腦依據外在環境的要求而進行調整,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學習或適應的結果。
此外,比起孩童或成人,青少年之所以更傾向從事冒險活動的原因,可能是大腦的兩個重要區域的發展進程不協調所致。「邊緣系統」是與情緒調節、回饋感受有關的腦區,它在青少年期(約10-12歲)開始急遽發展,並在之後的幾年內(約15歲左右)達到成熟。
而另一個區域「前額葉」─負責衝動抑制、假設性思考(設想未來或可能的後果)、社會認知(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卻要等到25歲左右才趨近成熟。由於這兩個區域發展程度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傾向展現情感表現強烈而豐富、熱愛冒險、追求新鮮刺激、魯莽欠缺考慮的行為特性。
青少年因具備強烈的可塑性,而使他們能學習得更快、適應得更好,例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數位時代,青少年總比成年人融入得更快;但也因為此時的大腦處於劇烈變動的不穩定狀態,而使得他們更容易面臨潛在風險,例如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機率會在青少年期達到高峰,包括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病性疾病(如思覺失調症)、物質濫用等。此外,青少年喜愛冒險活動,追求新鮮刺激、衝動的傾向,也可能使他們更容易發生意外而受到傷害。
若能了解青少年的大腦特性,就比較可能幫助到父母、社會和青少年自己做出更好的風險管控和機會掌握。例如倘若父母更了解青少年的大腦特性而使得他們容易衝動行事,就比較可能不對他們的貿然行為過度反應,或解釋為惡意的叛逆,而可將之視為機會教育,以容忍的態度、善意的心態、樂意地多和他們討論、溝通,提供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預想後果、思慮再三、延宕決定等。
由於青少年的可塑性強、學習能力好,因此父母師長若能在此時提供充分的正面教育環境,將會對他們的一生造成深刻而有效的影響。
我國精神健康基金會(簡稱精健會)(www.brainlohas.org)即是在推廣以腦科學為本的精神健康概念的非營利組織,我們認為由於大腦有其生理限制和可塑性,因此更要鼓勵每個人在認識大腦與心智特性之餘,努力將每段生活經驗視為心智與大腦學習操練的素材,我們稱之為心腦操練(註2),讓自己的心智有機會更趨成熟,生命也因此更趨豐厚。
註1:Giedd, J. N. (2015). The Amazing Teen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312(6), 32-37.
註2:胡海國(2012):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發行。
(作者為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