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你我的塔須或加爾各答在哪裡? | 健康遠見
壓力

你我的塔須或加爾各答在哪裡?

【專家觀點】
你我的塔須或加爾各答在哪裡?

楊育正推薦序/一切都只是剛剛好,台東醫生在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的義診初心

2013年3月我第一次和台東馬偕醫院精神科醫生楊重源醫師見面。當時馬偕醫院董事長黃春生牧師和我都對楊醫師的故事極為感動,當天特別在馬偕台東分院約見他,除了給予嘉許,並問他的事工,是否須要醫院資源的挹注,因為他所為所行都符合耶穌基督愛的教導。

楊醫師只以他一貫的平靜語氣說,他所付出和他的感受都只是「剛剛好」。當時我不能全然領會,看完他的書,我才知道「一切只是剛剛好」。

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在馬偕紀念醫院24年後才受洗,我嘗說我是搭慢車到達的,在懇切尋求、深刻感受中,看盡一路上風雲變幻、山明水秀。我知道在信與不信間是信心的跳躍,這是從零到壹,從沒有到有的過程;在這樣的變化以前,許多的宗教信仰其實都有相同之處。

接受信仰的過程,或漸修漸悟,或頓悟起修,或同體大悲,或道成肉身為人的罪在十字架上成了贖罪祭,雖有不同,其最終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愛。

馬可福音12:30-31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祢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再也沒有比這二條誡命更大的了。」加拉太書5:14上也說:「因為全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句話之內了。」

醫學期刊Lancet 在2013年1月有一篇台灣精神科界非常重要的論文,探討在1990到2010年間台灣一般精神疾病的變遷,研究發現其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到2010年明顯的增加為23.8%。

這20年可以說是台灣經濟成長最顯著的階段,為什麼大家的精神壓力和更重要的幸福感,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與我們追求的身心安適背道而馳?!我們要到那裡去才能找到真正身心安適的幸福?

楊重源醫師出身寒微,勤奮向學,成為精神科醫師,因此他能在醫學的服務以外更深刻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並在無所求的服事中,領會付出以後最大的福份,就是自己身心安適的滿足。

多年前我曾看過一本書,書中提到追尋上帝的形象,經過一段師生間如蘇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的問答,作為學生的自己體悟到,上帝就是「能使我們免於憂傷痛苦、能使我們得到幸福快樂的上帝」,而老師的回應是:「這是一個平衡和寧靜的境界,你必須自己去鍛鍊和學習。」

聖經雅各書2:20說:「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楊重源醫師說:「愛不是用來表現的,而是用來體現的。」他把夢築在雲端,卻又行出來!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存款歸零中,其實就如箴言19:17所說,他已經把錢借給上帝。他帶著上山的愛心,一次比一次大,就如他帶去的藥品,從起初的80公斤,到後來已經到了300公斤。而楊醫師更真切的體現羅馬書13:8: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楊醫師真是盡心、愛人、付出而猶常以為還有不足的體現者!

被稱為楊曼巴的楊重源醫師在書末也援引聖經馬太福音25:40所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你有聽過三毛作詞,齊豫唱的《夢田》嗎?歌詞說:「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一顆啊一顆種子,是我心裡的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

你心中有夢嗎?你心中有田嗎?你願在心田中種什麼夢?心田中如何能種出春風?日本文學家遠藤周作在他《深河》一書中,描寫一位歷經生涯落魄的天主教神父,最終尋得的竟是在印度恆河邊,用愛背負垂死的印度教徒到恆河裡,依著能讓他們心安的方式,洗濯他們心靈上的罪惡。他說:「河流包容他們,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你看過《轉山》這本書嗎?書中長路漫漫、千里遠行,邊境流浪者謝旺霖也在物質十分匱乏的西藏偏鄉,在困頓的自我放逐和飄泊中求得心靈的肯定。

這一切都指向跳過物質中介,直取平衡寧靜,讓一切都能剛剛好。

有加爾各答聖人之稱的德蕾莎修女,教導那些期待到加爾各答去追隨她服事的人們:「來吧!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加爾各答。」

楊曼巴已經在塔須找到他的加爾各答,你我的塔須或加爾各答在哪裡?

圖片來源:flickr Göran Höglund (Kartläsarn)

(本文作者為馬偕醫院院長)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