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曾閱讀2本有趣的翻譯書,分別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幸福的意義,水知道」。作者透過實驗的方式,說明正向語言的力量有多大,單純的水若持續接受愛與關懷的字詞,居然可產生美麗的結晶,看完不禁令我嘖嘖稱奇。
後續報載有國中老師在學校提倡多說好話,少出惡言的運動,鼓勵學生以吐司、米飯等材料重複類似的實驗,結果比起給予正向語言的食物,提供負向語言的食物不僅發霉速度較快,色澤黯淡,且散發出惡臭,鮮明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雖有專家吐槽這是一種偽科學,諸多疑點需釐清,但不管真相為何,當個體不斷告訴自己負向語言,也就是腦海中持續浮現負向思考,國外研究指出確實有害身心健康。其會阻礙腦部功能的發揮,造成免疫細胞的死亡,與引發憂鬱症狀。
負向思考常在我們遭遇壓力或碰到挫折時冒出來,大致可分為3類:懷疑本身的能力、擔心不受他人歡迎及接受與對未來感到悲觀,認為前途無「亮」。
而要減少其造成的影響,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一、學習放鬆:一旦發現有負向思考,心煩意亂時,當下不妨先深呼吸,去喝杯水,作個簡單的伸展運動,活絡筋骨。當肌肉不再那麼緊繃,情緒緩和下來,方能集中注意去研擬對策。若時間許可,瑜珈、靜坐冥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反駁想法:針對負向思考的內容進行檢討,蒐集相關證據,建立較客觀且合乎邏輯的認知。例如英文月考不及格,在否定自我的同時,或許可以去瞭解有無同學的成績更差;分數是否比上次進步;過去都還不錯,這次只是失常。
三、調整思路:轉換角度看問題,將原本消極、極端的想法改為較積極與具彈性,也就是所謂的「轉念」。例如主管交付許多工作,與其認為被凹,為此怨天尤人,不如視為才能被肯定或當作磨練的機會,全力以赴,方能有好的表現。
四、自我激勵:多閱讀勵志書籍或欣賞相關影片,從主角苦盡甘來的故事中,吸取其獲得成功的寶貴經驗,強化本身面對困難時的正向能量。家中或辦公地點的明顯處可放置名人格言或精神標語,隨時給自己打氣,提醒莫妄自菲薄。
五、尋求支援:假使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單獨解決問題,勿因覺得丟臉或怕麻煩而吝於求助,應找信得過的親友幫忙,而非只是自責與壓抑。當負向思考的出現難以控制,始終揮之不去,已干擾正常作息,需儘快接受專業醫療。
人不可能沒有負向思考,重要的是當它現形時需保持警覺,嘗試以正向思維取而代之,避免其漫無止境的擴張、膨脹,導致無法理性作出判斷,進而深陷無謂的困擾中。只要能抱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懂得知足與感恩,生命自然常保活力。
常見的負向思考
(柯俊銘心理師製表)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