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迷思:
1. 我的婆婆患有糖尿病,所以我會得糖尿病,就是她遺傳給我。
2. 只有肥胖的人會得糖尿病。
3. 只要消渴,就表示糖尿病減輕了。
4. 糖尿病有沒有治療,到頭來都一樣。
正確解答如下:
1. 婆婆患有糖尿病,不會遺傳給媳婦,倒是會遺傳給老公,因為媳婦不是婆婆生的,一起生活不會傳染。倒是一起生活,一起過著大吃大喝,沒有運動的生活,倒是成為環境的風險因子,所以媳婦不能怪婆婆,因為沒有婆婆的DNA。
2. 肥胖的定義,每一個人都不同。我的社區研究,國人身體質量指數20以上,就會增加第2型糖尿病風險,而體重過重在國人定義為24-25,所以看來不胖的人,也會得糖尿病,只是身體質量越大,風險越高。
還有第2型糖尿病的成因很多種,有一亞型,就是不胖,且較年輕,還有第1型糖尿病,與肥胖幾乎無關,多數發病很急性,一下子減輕很多公斤,就成了瘦子。所以外行人看胖瘦,也不注意長期的體變化,生病前,生病後,其他相關疾病有無,會做出錯誤判斷。
3. 只要消渴,就表示糖尿病減輕了,就像眼睛矇住,就看不到病魔了。血糖很高時,才會產生尿多症,中度與輕度血糖高,口渴與尿量竟與常人無異,以尿量,或口渴來解讀血糖高低,是風牛馬不相及。
全球各民族古籍所載的類似醣釀病,或疑似糖尿病的「病」,都在各古老民族出現過,有一些可以證實是,有一些可能是尿糖症,尿崩症,肺結核等病。而且同樣嚴重度的血糖,有些人很會抱怨,有些人悶不作聲,即使醫師關心,也不會回答。
4. 糖尿病治療好與壞,到頭來的死亡率與罹病率都迥然不同,過去人類靠著有限人生,與診所個案數,要來海量到底疾病的自然過程,失之主觀。現在是多國,多醫學中心,數萬名醫師的病人加入長期追蹤,不是古代醫師自說自己經驗,就算數。
現在發現糖化血紅素,能夠一滴血就知道過去4個月血糖的加權平均,所以用之來與長期罹病率與死亡率做相關,就看得到明顯差異。以併發症而言,每減少一糖化血紅素,就減少17%的併發症。
許多人都相信反正到頭來都是一死,但是他們都不知道,我病人只要正常飲食,不必禁忌,30年來都活了過來,健康程度看不出來有病,他們都常常在門診感謝我還能看到曾孫出生,並且對我當時的提醒感恩在心,然後有一點惋惜地說:當時與他一起來的阿花,幾年後放棄治療,早就魂歸西天了。
糖尿病就是以糖化血紅素決定了一個人將來的病,不要再迷信了,不必買偏方、保健食品也無法替代藥物,長期生活於否定期,只會延誤就醫良機,加速消耗生命,趕快接受全球同步的現代治療吧!
(本文作者為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瞭解更多人文醫師洪建德可至【web site】/【時空旅人的部落格】/【個人臉書】/【人文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