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照顧者往往是壓抑而不求助(昨日的記憶劇照)
今年父親節,許多人是快樂不起來的,除了剛走的蘇迪勒颱風重創台灣,強風豪雨帶來災情;6月底發生八仙塵爆事件,10個年輕生命的殞落、489人受傷,至今仍有107位傷者與死神拔河。
面對這場921大地震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意外事故,不僅傷患的苦難才剛開始,復健、心靈重建路迢迢;一名傷者父親的自殺,更揭示了接下來漫漫人生路,對個人及家庭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父親在傳統家庭的角色是一家之主,傳統上照顧者多由女性扮演,男性外出賺錢打拚;但是,面對家庭變故,尤其當男性從家中的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時,衝擊超乎想像。
我長期接觸有照護需求的家庭,也看過許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互動,曾有個照顧長輩的男性心力交瘁地對我說:「不是他走、就是我走」,這是男性照顧者最沈痛的自白。
我觀察過許多男性照顧者,他們平日背負了養家活口的重擔,回家還要照顧臥床或失智的長輩,既要往外跑,又要面對照顧責任、蠟燭兩頭燒,長期處於高壓情況,若無法排遣情緒,甚至會湧現「為何他還活著?」的念頭,無時無刻的照護壓力,若非親身經歷,真的難以想像。
照顧失智患者是一條漫長道路(被遺忘的時光劇照)
拔管或活下去?對塵爆事件中不幸重傷的患者和家庭,都是萬分艱難的決定,現實是未來復健之路漫長,如何面對外觀改變?家庭有無能力提供支持?我認為,這已超過個人或家庭所能承擔;尤其受傷的年輕孩子,個個青春正盛,都是父母、全家人希望寄託,遭逢此重大變故,甚至得透過宗教的靈性陪伴才能找到解方。
我深切期盼,就算不是宗教,也要給傷者及家庭在身心靈方面的支持,最好成立家屬支持團體,讓家屬們相聚吐苦水、分享照護經驗,同時提供喘息服務。
無論男性或女性照顧者,要學習喘息(昨日的記憶劇照)
因為需要幫忙的不只傷者,還有這個家庭,因此除了醫療,還要有「全人」意指綜合性之照護;即應考慮長者身、心、靈各方面的需求、「全家」意指以家庭為中心之社區式照顧;不僅長者連其家屬都應被關懷和照顧、「全程」意指持續性之照顧;即有關長者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過程都應照顧、「全隊」意指團隊化之照顧;透過不同專業之合作提供整合性之高品質服務的「四全」照顧,這也是我秉持耶穌基督博愛的精神及天主教機構一貫的照顧理念。
在父親節前夕謹以此文和男性照顧者分享,男性照顧者目前僅5%以下,無論是塵爆傷患、長期臥床的植物人、失智長輩,照顧起來都不容易,如果能從日日微小的變化中讓人體悟到愛的存在,照顧是一種情感的連繫和牽絆,很累但很美。我自己是父親、也是人子,父親節這天,讓我們找方法讓自己和家人快樂吧!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