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橙汁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對皮膚保養很有幫助,但是一篇美國的研究報告卻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
《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5年6月29日於線上發表了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研究團隊一篇大型研究發現,攝取過多柳丁汁,將會顯著增加罹患惡性度極高的皮膚癌:黑色素瘤(melanoma)的風險,但有趣的是,吃一整顆完整的柳丁,不喝柳丁汁,則不會增加風險。
美國布朗大學皮膚醫學科主任阿瑞・喬瑞喜(Abrar Qureshi)博士及研究團隊,評估並分析「護理人員健康研究項目」(Nurses' Health Study)中63,810位女性及「衛生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中41,622位男性,追蹤調查約25年期間的飲食資訊。
這兩項研究每2~4年均會更新受試者的飲食資訊與生活習慣,包括像是黑色素瘤的診斷,並以醫療記錄佐證。其中共有1,840名受試者在研究期間,被診斷出患有黑色素瘤。研究人員分析結果後發現喝過多柳丁汁與黑色素瘤罹患風險的增加有關。
研究顯示,每天喝柳丁汁的人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比少喝柳丁汁者,高出25%;而每週攝取3次以上葡萄柚的人,與從不攝取葡萄柚的群組相比,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竟也高出41%。
科學家推測可能的原因是補骨脂素(psoralen)或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s)等光敏感化學物質多存在於柳丁的果皮上,打成果汁時,果皮內的光敏成份比較有機會溶於果汁裡,且通常打成一杯果汁,至少需要3~4顆的柳丁,喝下去的光敏化學成份的總量當然也就更多,另外,吃整顆柳丁和柳丁汁不同,因為吃進大量纖維素,也會阻止光敏感物質的吸收。
而新鮮葡萄柚的果肉中的光敏感化學物質的含量比橘子更高,它們會讓皮膚對陽光更敏感,而這就能夠與研究所得之結論相呼應。
含感光物質的水果還包括橘子、檸檬、佛手柑、葡萄柚等;另外,也有某些蔬菜具有感光物質,像是九層塔、芫荽(香菜),芹菜、胡蘿蔔、無花果等,這些感光物質的存在,應該與植物本身的抗菌能力有關。
吃了這些蔬果後,體內的黑色素細胞會較為活躍,對於紫外線也會比較敏感,如果這時候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刺激,皮膚就更容易過敏、發炎,尤其是皮膚已有斑點者,黑色素沉澱會更嚴重,這就是所謂的「植物光照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
而呋喃香豆素經紫外線的照射後,會與細胞核中DNA鹼基之一的胸腺嘧啶(thymine)進行環化加成反應 (2+2-cycloaddition),產生環化加成物(cycloadduct),這就是造成皮膚黑色素沉著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柳丁和葡萄柚等水果中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對抗癌症,對人體健康有利。這篇研究報告主要是提醒需長時間在日光曝曬下的工作者,如果想要攝食含有感光物質的蔬果時,應該儘量在晚上食用,經過一個晚上就可代謝掉,而不是不要吃它。
潘老師十幾年來就一直推廣不要將水果打成果汁,應該是用牙齒整顆吃下,除了能吃到其中的纖維素,也可以避免吃進過多糖分外,還可以促進腸道健康,就算整顆吃進去,在數量上一天也最好不要超過2顆。
另外,多喝水加速代謝,在接觸果皮後,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避免感光物質殘留在嘴邊或手上時,直接受陽光照射。此外,還要做好防曬措施,包括出門前先擦好防曬乳液、戴墨鏡、穿著長袖衣物、撐傘及儘可能在有遮蔽物的地方行走等等,都是有效的預防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32,000黑色素瘤新增病例,在台灣的現況,衛福部於100年統計調查皮膚癌個案數為2,985人,佔男性癌症發生率第8位、女性則為第10位,實在不容輕忽。一旦皮膚上的痣發生變化,就可以依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提出的「ABCDE」早期診斷方法來判定是否為皮膚癌。如果出現以下的特徵,一定要立即就醫。
所謂ABCDE是代表5種特徵,利用這5個特徵來鑑別是一般的痣或是黑色素瘤。此5種特徵分別是「不對稱性」(asymmetry)、「邊緣」(border)、「顏色」(color)、「直徑」(diameter)以及表面突起(elevation):
1. 不對稱性:普通痣通常為圓形或卵圓形,但黑色素瘤常常是不規則形。
2. 邊緣:普通痣的邊緣通常光滑完整,與周圍皮膚的界線清楚,而黑色素瘤的邊緣常參差不齊,邊緣模糊。
3. 顏色:普通痣常為棕黃色、棕色或黑色,黑色素瘤常常混雜數種顏色。
4. 直徑:普通痣一般都小於6mm,黑色素瘤的直徑卻常超過6mm。
5. 表面突起:如果痣往皮膚外面長,形成山丘狀,就應該提高警覺。
(圖片來源:Flickr Pippoloide、Growing a Green Family)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