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藉由食補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時序漸入涼秋,空氣逐漸轉為乾燥,如何依照四季轉換及生理機能變化進補,合理且適當的養生,才能有助改善體質?相信是很多人在意的事。
秋季常見生理變化
許多人在入秋時容易乾咳,還以為自己感冒了。秋季,在中醫來說,「燥氣」為秋季的主氣,所以常令人感覺皮膚乾發癢,口鼻、咽喉等呼吸道乾燥、乾咳無痰,甚至出現便秘等現象,這些皆因乾燥的空氣耗傷人體中肺與胃中的津液而產生的情形。
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位於胸腔中,橫隔膜之上,然而中醫所說的「肺」,除了生理學的肺的功能外,還包含體外的防禦力、體內免疫力、水分代謝、呼吸道等,如皮膚、毛髮、鼻腔、咽喉、氣管等;所以,人在秋天時有時會覺得呼吸不順、口咽乾燥,或是易乾咳等,都是「秋燥傷肺」的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感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倘若輕忽咳嗽,時間久了,嚴重者可能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之後復發頻率更高,所以要當心。
一、呼吸系統疾病
秋天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燥邪之氣容易侵犯人體,相當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其中尤以幼童及老年人更應注意。此外,秋季時濕度較小,氣溫變化大,空氣中粉塵、懸浮物增多,亦使得過敏原增加,因此有過敏體質的人應避免與過敏源接觸,否則容易造成氣喘、氣管炎等疾病復發。
二、便秘
排便慢或者週期較平時長,甚至是好幾天不排便等,都是秋天便秘的典型症狀,最直接的影響在於人體廢物無法排出,致使毒素累積於體內,對內會造成腹部有不適感、疼痛、脹氣之外,對外則會導致口腔氣味不佳、長青春痘等。
三、異位性皮膚炎
主要是由於正氣不足,濕邪引起,急性、亞急性皮膚炎常是兼熱邪、風邪相合所致,可誘發至全身,嚴重者濕熱變成濕毒,皮疹紅腫,滲出不止。
四、泌尿系統
秋天氣候較乾燥,若再加上攝水量不足,使得身體津液減少,就會導致排尿次數減少,尿道得不到正常的「沖洗」,就會提高泌尿系統發病率。
體質虛寒溫補為宜
秋天氣候乾燥,雖然適合食補,然而還不到冬令進補的節氣,較不適合服用辛辣燥烈的溫補藥材,否則容易因上火而口乾舌燥,除非是虛寒體質的人,才適合「溫補」。虛寒體質者在秋季溫補是有好處的,因為體質虛寒的人經常會感覺到手腳冰冷、四肢無力,若能適當溫補,將溫補陽氣的藥或食物吃進體內,可藉由陽氣滋長增強抵抗力,對體質虛寒者相當有幫助。
對付乾燥「食」在一套
面對乾燥易患病的秋季,養肺確實有其必要,白色食物(如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則如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具有滋陰潤燥的效果,可養肺,平時容易感冒、喉嚨常乾癢、咳嗽或是支氣管、肺部有疾患的人可多吃,不過,其偏寒,有過敏體質者建議還是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另外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
涼補關鍵食物
秋季涼補的重點在於「滋陰養肺」,平日飲食除了需依照食物的性質和作用做合理調配外,應根據人、時、地、病等不同的辨證來作適宜的用膳,除了清淡飲食、多喝水之外,更建議可多吃以下食物:
(圖片來源:Flickr Philippe Put、tinafranklindg、La Melodie)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