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男女行為真的大不同嗎?告訴你認知能力的性別差異 | 健康遠見
人際

男女行為真的大不同嗎?告訴你認知能力的性別差異

【專家觀點】
男女行為真的大不同嗎?告訴你認知能力的性別差異

從古至今,無論是科學家或是社會大眾,都對兩性之間的差異充滿興趣並津津樂道!每個人都免不了有與異性相處的經驗,從兒時玩伴、同學同事、親密關係…,多多少少都對異性與同性在性格和行為方面的差異歸結出某些心得想法。

神經科學尚未發達時,往往將這些差異歸因於文化或教養的結果;然而在神經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能夠以腦部的結構差異,來解讀男女行為傾向的不同。

2014年刊載於《Science》的文章(註1)指出,這個研究領域一直存在著一個共同信念—兩性的心理(精神)特性是截然不同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個無休止的爭論—兩性差異究竟是來自於先天上的不同,還是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強化和限制影響。

然而,一個新看法得到翻轉!原本在過去,兩性差異被認為是兩個極端而且不會改變,現今男性和女性的性別特性卻被認為有許多重疊相似的部份,更接近的說法是,每個人都是由男性和女性這兩個性別特性所組成的複雜拼圖,而且無論是性別差異或個人行為都有可能隨著時間、空間、所在的團體和脈絡而改變,也就是說,會受到環境經驗互動的影響而處於動態發展的狀態。

研究者(註2和註3)對男性與女性的認知功能作綜合性分析,均發現兩性在各種類型的認知功能上,其相似性多於差異性。他們均清楚的發現,男性在空間處理能力上(可反應在道路認識的能力)比女性存在中度的優越(相差是0.5到1個標準誤)。但是,若多加訓練,女性的空間處理能力是可以有十足進步的。

數學能力方面,男性也比女性優越,但差異量並不大,其差異只在0.05到0.16個標準誤之間。至於語文能力方面,女性比男性優越,其差異量在0.1至0.3個標準誤之間。若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則兩性之間的差異,大部分可被社會文化因素解釋,而真正由性別因素解釋的差異量其實是很小的。也就是說,男生與女生的生活經驗,或生活中語文的訓練,可以使語文能力,在兩性之間,幾乎不具差異。

當我們看到,男女性都可以成為國家領導人,女性的大企業CEO絲毫不遜於男性,當我們發現,台灣318學運,723夜衝教育部,高中生反課綱,竟是不分男女同學,各個勇往前衝。看來男女差異,真的可以說是,大同小異,而已。

腦是一個動態的器官,有高度的可塑性。未受虐待、未經歷心理創傷的兒童,有一個好的腦,但有受虐待、受心理創傷的兒童,就會形塑一個具特殊脆弱性的腦。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人易於感受生活環境的挑戰,而產生不穩定的精神功能,可見生活環境是會形塑腦的成長。

一般人的成長過程,若其人生有豐富的經歷(其腦受環境之影響),就有更豐富的神經通路,人生態度也更多元,更有高度。在男女人權平等,有相同機會追求成就,有平等責任需要擔負的今天,其腦內發展勢必共同點大於相異處。

兩個人之間腦的共同點,一向多於特異處,在兩性之間的兩個人,也不例外。以腦科學來看,兩性之間的行為,我建議掌握「腦結構與功能的可塑性」,亦即共同的成長經歷,在同一環境中相同環境之挑戰下,基於如此的基礎,來營造兩性關係,會有寬闊而開明的彈性空間,且更能互相勉勵,更能群策群力,樂觀攜手邁向更寬廣的人生大道。

只要用心生活,就會有相似神經通路的建構。兩性間的兩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其共同性當遠遠大於其相異性

註1:

Fine, C. (2014). His brain, her brain?. Science, 346(6212), 915-916.

註2:

Hyde, J. S. (2014).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373-398.

註3:

Miller, D. I., & Halpern, D. F. (2014). The new science of cognitive sex differenc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1), 37-45.

(作者為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