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大學生了沒》班底的模特兒楊又穎,今年4月在台中家中輕生過世,在她留下的遺書中提及在工作上遭到霸凌;有網友將矛頭指向臉書粉絲團「靠北部落客」。「靠北部落客」主要在爆料、攻擊部落客、小模。自2014年11月起,該粉絲團出現多篇以諷刺楊又穎英文名字Cindy的文章,用「心地楊(Cindy楊)」、「心機楊」為代稱,控訴楊又穎人緣差、不敬業,其中不乏無理謾罵的文章,計至今年1月底止,3個月就達65篇文章。
霸凌一直是許多教育團體憂慮的問題,根據一項美國調查發現,隨著網路發展,有1/3的美國青少年在即時通訊或社交網站中,遭到同儕霸凌。可見得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滲透力,讓霸凌現象更具殺傷力!在2005年,就有一名住在佛羅里達州的15歲男孩,因為受不了在網路上被騷擾了兩年,最終以自殺尋求解脫。
在台灣,類似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儘管5年前筆者就曾親身參與台北市政府的反霸凌宣示,但或許是忘了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當整個社會越是想要用力終結霸凌,反倒更容易落入「春風吹又生」的輪迴。
至於如何面對與處理,恐怕還是得先回到「認識霸凌」談起,事實上,不是所有衝突或打架都叫霸凌。霸凌是指有一方長期且反覆地,以近乎虐待的形式來對待另一方。
回憶在我求學過程中,曾不止一次地目睹到同學間有為期不算短的怪異互動模式。記得是國小五六年級吧,有位香港僑生,似乎為了打入一群男同學的人際互動中,於是「認真」地參與了該群男同學的下課活動:夾麵包。卻不知怎麼地,他成了被刻意圍攻的單一對象,大家故意都在害他當「鬼」,然後拼命地蜂擁而上,非得把他褲子夾下來不可。大概是好強或是沒有台階下吧,他居然持續參加了好一陣子。
還有讓我印象頗深的一類霸凌行為,是中學男生因為青春期而會出線「升旗」的生理反應,因為有少數孩子可能因為不知如何迴避,便成了同學間的笑柄,最常發生的,就是有同學領頭將其取些不雅綽號,然後鼓動全班跟進。若是該同學在身心的發展程度上有特殊狀況(例:自閉症),那麼要是發生類似的欺凌狀況,過程往往更叫人震驚(例:要其當眾做出不雅行為等)。另外筆者在「心理師的眼睛」一書中,也有篇描寫一群古惑少女對一位沾惹大姊大男人的同學進行欺凌的事件。
換言之,無論是那個年代,都有霸凌現象的存在。
在社會心理學中提到,只要有「匿名性」與「成群」為前提的暴力行為,通常就更容易讓攻擊言行整個失控。偏偏網路界面更提供了兩種特性,所以隨著網路科技的日益普及,便助長了這個在人類文明史中從未成功驅趕過的霸凌現象。
話說之所以在長期下來會成為一個被霸凌者,幾乎都是在被迫的狀況下,加上又沒有可用的資源助其擺脫施暴者,遂只能逐漸「適應」該角色。其中有曾找資源求助或嘗試反抗者,則多半因為經歷到更悲慘的下場,所以才不得不「認份」地任人宰割。
至於需要以霸凌方式來鞏固自我存在感,或藉此在人際中得立足者,則多半有著相對脆弱的自我。講得更直白些:對目前的自己並不喜歡,甚至感到自卑,所以他們得透過攻擊別人而得到主流群體的認同,方能對自己產生一種「強大」的感覺。研究文獻更指出有很多成為霸凌別人的孩子,其實都曾在早年有過被人霸凌的經驗。
歸納出現霸凌行為的因子於下:
1. 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
2. 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不夠強大。
3. 缺乏有效的協助資源(介入的助人工作者,需能以「系統」觀點切入其人際衝突,而非一昧單方面地設法壓制霸凌者的施暴言行)。
順著以上的歸納,就不難推論出當被人討厭,甚至被一群人批判圍攻時,顧影自憐或是全力反擊皆非上策。因為顧影自憐會讓自己更沒存在感,而全力反擊則會激發對方更以持續霸凌行動來證明其是足夠強大地。連結有效且友善的資源,並更專注於自己原本的興趣嗜好,則可讓自己不致落單,並且可以維持自身的存在感。
家長或老師最好可以反問受霸凌的小孩,「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呢?」只要小孩能提出答案,大人就給予肯定,但一定要先帶著孩子沙盤推演,看看是否行得通?以及如何因應過程中所可能會產生的困境。
最終無論選擇怎樣面對,都別忘了要給孩子鼓勵,因為獲得稱讚的孩子,會增強其自信。較有自信心的小孩,在往後生活中也較不容易受到霸凌。
(圖片來源:Morgan Sessions)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