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教師的負擔較以往沉重許多。除了地位大不如前外,資訊爆炸時代的來臨、親師關係的經營、學生品行的規範、升學率的競爭與教改的因應等,都讓現今為人師表者身心俱疲。
當下或許有人會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但若能在察覺耗竭徵兆時,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其實未如想像中的悲觀。茲提供以下建議:
● 推陳出新:審視目前的工作內容,將例行性或無趣的部份羅列出來,發揮創意或想像力,嘗試以不同的方法處理。
● 精進深造:針對某個教學領域,持續進修相關課程,強化個人專業。如參與工作坊或組成讀書會。
● 建立關係:在學校不要單打獨鬥,應和同事維持良好互動,穩固支持網絡。遭遇困難時,對方的意見分享與鼓勵,有助於緩解情緒,提升教學效能。
● 轉換跑道:若已在同年級教書許久,可選擇調任其他年級的老師,或專職負責行政業務,新的服務對象與工作環境,也許會更適合自己。
● 正向思考:教育是富挑戰性的工作,過程中難免有不如意,多肯定自我價值,從挫折中累積實力,避免因完美主義作祟,徒增無謂困擾。
● 適可而止:幫助學生應量力而為,與其凡事面面俱到,保護過度,不如給孩子去思考、感受的機會,從旁引導承擔責任。
● 善待自己:日常生活要注意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與規律運動,切勿為教學盡心盡力,卻忽略個人的養生保健。
● 學習減壓:平時除需充實壓力管理知能外,也要找時間放鬆自己,從事喜好的休閒活動。若認為效果有限,主動尋求專業諮商。
● 培養專長:考量本身的教學背景與經驗,發展相關才藝技能。例如透過讀研究所或考證照,也可成為不同領域的專家。
● 另謀出路:若您已努力調適,結果仍不盡理想,最好提早生涯規劃,評估轉行的可能性,嘗試開創事業第二春。
教育是百年大計,成效則倚賴老師的付出。然而在作育英才的同時,也要正視耗竭的來臨。一旦身處其中,不妨放慢腳步,調整處事態度,重新思索未來,並妥善利用資源,相信應能順利走出低潮,恢復昔日的自信與活力。
教師耗竭現象的十大警訊
1. 對於教學感到厭煩,無意精進相關知能。
2. 排斥使用新式教學策略,覺得沒有安全感。
3. 凡事要求盡善盡美,評價個人表現過於嚴苛。
4. 即使教學已經相當賣力,仍嫌自己作得不夠。
5. 認為從事文書工作比和學生、同事與家長互動來得自在,明顯社會退縮。
6. 對選擇教書感到懊悔,甚至抱怨當初不該唸教育相關科系。
7. 到校上班感到沮喪或焦慮,時常帶著挫折感回家。
8. 過日子彷彿在當兵數饅頭般,每天只盼望趕快下班、放假,甚至退休。
9. 對學生的所有事務過於投入,即使下班也是牽腸掛肚。
10. 飲食起居不正常,以不健康的方式(如抽煙、喝酒)纾壓,未能照顧好自己。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