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厥,醫學上名為syncope(或syncopy),雖然在心臟內科門診並不是很常見,但每個月門診總會碰到幾位很憂心來求診的病患,年齡從10多歲至80或90多歲都有。因這是惱人的問題,一般人又會擔心是否有重疾(事實上少部分是重病的表現),所以通常病人及家屬都會很擔心,亟欲醫生給予答案及處理。
首先,我們要清楚瞭解暈厥(syncope)的定義:它述說一般人突然完全失去意識,不省人事,肌肉完全沒有支撐力量,導致他倒在地上、沙發上或床上,若旁邊有人喊他的名字、拍他,也完全沒有知覺,過程可以只有1至2分鐘,也可能是10分鐘以上而至需要救護車送至大醫院急診室。
另外一種較輕微的是病人快要昏倒或完全一下昏倒,只持續數秒倒下,旁邊的人拍他、叫他、瞬間立刻清醒過來,這種情況叫「半昏厥」(near-syncope)或單純昏倒(simple fainting),這種通常較輕微。因「昏厥」在門診及住院病人不算少見,雖然絕大部分都是良性,沒有重大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作用失調而導致,所以調整生活作習自可改善,不必服藥治療。
以下就針對「暈厥」的流行病學,發生原因,如何檢查及治療作一簡單整理,俾讓讀者多了解,而不需要網路查一些片面的資料。
流行病學
看起來像甚麼大的醫學名詞,簡單來說就是它發生的頻率或比例,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HA)2011年出版的「AHA臨床心臟病諮詢」資料可顯示,成年人若以10年為一單位的時間來算,每100人會有6個人暈厥。被送至醫院急診處急診的病人約3~5%是因為昏厥。住院病人約1~6%是因為此病。在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資料內,約有1至2百萬人每年因為昏厥要接受醫療檢查及治療,且年齡越大,比例更升高,由此可見,此病並不少見。
有三種狀況的人容易有昏厥的現象:
(1)老年人
(2)心血管疾病
(3)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人的低血糖現象)。
若婦女懷孕時因子宮太大而壓迫到腹腔內血管的血液會流至心臟也會產生。
那為何人會昏厥呢?因人的腦部很脆弱,血液供應量要固定,不可少。任何狀況導致輸送往腦部的血液減少,大腦接收到此現象,便要人平躺,以維持他的血液供應量正常,就會造成人會昏厥,以保護腦部組織。
昏厥發生的原因主要分成三大類:
(1)神經心臟系統方面(如vasovagal),我們人類的交感神經(或稱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被激發時人會發生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及血流增加。相反的,副交感神經被刺激時會使心跳變慢、呼吸變慢及血壓下降,人有時便會昏倒。這種昏厥,在心臟科門診最常見,也是輕症,並不嚴重,讀者可放心。
(2)姿態性低血壓:這種現象較易發生在老年人,尤其是在服用高血壓藥的人。
(3)心臟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或心臟結構疾病。
發生暈厥時,醫師通常會詢問一些詳細病史,如病人有沒有口齒不清,一邊手腳無力或有沒有抽蓄,發生時正在做甚麼,如準備接受抽血或打針,或半夜起來小便。或因喝酒後或熬夜太累後。
昏倒前有何徵兆,如看到白光,昏倒的時間,有沒有完全不省人事。或昏倒時旁邊的人一叫即醒或可聽到旁邊的人在叫。
醫師也會給予詳細的理學檢查及安排一些檢查。基本上一般心電圖,進一步如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若懷疑跟神經系統有關則也要會診神經內科安排腦波或腦部的磁振或斷層檢查。甚至有少數病人懷疑是心臟病引起的還要接受心導管檢查,包括冠狀動脈造影或心臟電器生理檢查。
如前面所提到大部分昏厥的病人皆是因交感神經作用不平衡所引起,這種現象需要藉助一種叫「傾斜床」試驗(tilt table test),就是把病人固定在一張類似急診室的病床,接上心電圖監視器,接上靜脈注射,再由電動控制不同角度。再加上靜脈注射藥物刺激,陽性的病人便會昏倒,診斷便幾乎可確定。
好的,既然診斷已可確立,要如何治療呢?目前較可行的方法是用貝他阻斷劑(beta-blockers),各位如有印象,就是簡單的用「恩特來」(Inderal)即可。
醫學上仍待解決的問題
心臟科門診所看到的「昏厥」病人,大部分是神經及心因性,即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不協調(即所謂的vasovagal),這種昏厥通常較不惡性,診斷主要靠「傾斜床」試驗,但最新的美國心臟學會(AHA)對於此疾病處置的指標認為傾斜床診斷的可靠度存疑,但AHA卻又沒有一套確實的解決辦法,所以作者認為目前還是以此檢查較有說服力。
前面提到治療此類昏厥可用貝他阻斷劑,如「恩特來」(Inderal),但也有些研究認為效果不彰,所以有專家也提出了一可行辦法,就是部分昏厥的人他會有一點先兆。若是如此,可立刻找一椅子坐下,雙腿交叉,雙手各執一邊把手,手腳同時出力(即刺激交感神經),就會有效減少昏倒。若椅子沒有扶手,則雙手緊握出力,效果一樣。
(圖片來源:flickr Guilherme Yagui)
(本文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