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相處,不論是兄弟姊妹、同學、同事或情侶,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卻是我們每一個人天天會碰到、天天要面對的一件事。
如果兩性之間的互動能處理順暢,且處理得駕輕就熟,我相信是每天生活中快樂的一件事,且能使工作順利,家庭和諧,使生活的壓力減少到最低程度,不必耗損腦力於不必要之人際困擾,而使我們能有充足腦力來用心生活或發展學業、事業。
如果我們對男女腦之間的異同,有所認識,我們就有三個有利的切入點,來經營男女之間的互動:(1)善於運用「互異」之腦力,各展所長,各有發揮,互相欣賞;(2)善於運用「互異」之腦力,取得互補作用,共同完成每件必要完成的工作課題,各有貢獻,互相感謝;(3)體認對方之長處與弱點,男女之間互有強項與缺點,互相欣賞,互相包容。
我以為兩個人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包容與互相感謝是建立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三要素。藉男女腦異同之學習與運用是經營快樂人生的重要途徑。
Cahill在Scientific American(註1)整理當代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男女腦在結構與功能均有所差異:(1)大腦結構(2)天生行為傾向(3)壓力反應(4)情緒反應與情緒記憶(5)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的罹患率。根據男女腦之差異,有下列幾點值得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認識、瞭解,並值得善用運用於生活中的男女間之互動。
(1)大腦結構:女性的部分額葉皮質(高等認知)、邊緣系統(情緒反應)較男性大,而女性的部分顳葉(語言處理與理解)和部分額葉(認知能力)的神經元密度較男性高;因此男性受到負性刺激(如挫折、被罵)時,其額葉掌控力可能較差,較易引起負面情緒反應(如火氣較強);而女性語言能力較佳;且情緒掌控較為細膩。
(2)天生具有行為傾向之差異:出生時女嬰較偏愛看臉孔之圖片,而男嬰兒對汽車等圖片較有反應;公猴和母猴在玩具選擇的偏好不同,公猴傾向玩球和車,母猴傾向接觸洋娃娃。從演化角度來解釋,雄性傾向選擇能在空間裡移動和產生混戰的玩具,因為這有利於他們發展狩獵和求偶的技能;而雌性則傾向選擇有利於他們發展育兒技能的玩具。
(3)壓力反應之差異:在急性的短期壓力方面,男性腦較有韌性,短期壓力會強化男性的學習,但是卻對女性學習較為不利;而在長期壓力方面,女性的耐受性較強,相對於男性,女性大腦較不容易受到長期壓力的損害。
(4)情緒記憶:男性腦對於事件整體概念的記憶較為清晰,反之女性腦對事件細節的記憶較為清晰。兩性對訊息處理的特性不同,可能容易造成衝突,但也可能是很好的互補效果。
(5)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的罹患率:血清素是一種與情緒調節有關的神經化學物質(百憂解就是透過增加血清素來達到抗憂鬱的效果),而男性大腦產生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這可能是女性較容易罹患憂鬱症的原因。
腦神經科學研究呈現了男女腦之差異,提供了男女互動間值得互相的瞭解,多認識且互相多欣賞,相互間之異同,如此,可以增加男女互相學習、互相認識的面相,豐富男女間溝通互動的素材,使男女互動更生動更豐富。
經由這些神經科學所發現之認識,男女間互有表現之特長,使男女互動間有很多良好的機會學習,對「同一事件」反應之差異處,學習欣賞「為什麼有這些差異」,學習「不對別人做不必要的要求」,不必去要求對方要和自己相同。如此可以學習互相欣賞互相包容之寬廣氣度與胸懷,有效學習如何發展人與人相處之好方法,也學習人與人相處的正確方法。
註1:Cahill, L. (2005). His brain, her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292(5), 40-47.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