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則新聞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內容描述有位住在台南市的阿伯因過度擔心染上登革熱的妻子,幾天下來,身體感到不適。前去醫院看病時,一講到妻子的病情,心跳馬上飆到每分鐘180下。後來又提到因為居家要噴藥,擔心家中東西沒有覆蓋好,心跳又飆到190。
醫師見狀馬上安排留院觀察,結果在半天內竟然三度中風。一開始是突然嘴角歪斜,之後隔了一陣子恢復,沒多久又變成右手臂不聽使喚,接著知覺又恢復,沒想到才過半晌便發生講話不清楚的狀況。經醫師檢查診斷為頻發性的暫時性腦缺血,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緊急提供抗凝血藥物後才將病情穩定下來。
或許您會覺得這位先生的遭遇太過誇張,但可別認為只是個案而已。一份先前發表在國外「中風」(stroke) 期刊的報告就指出,老覺得壓力大,每天都心煩意亂,精神負擔沉重,或常感到心情鬱悶,看誰都不順眼,總愛怨天尤人的中老年人似乎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的主持人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艾佛森﹒蘿絲(Susan Everson-Rose)博士,其針對一項橫跨美國六大都會區的多種族動脈粥狀硬化調查所得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瞭解個人的心理狀態和中風發生率之間的關聯性。
參與這項調查的民眾共有6749名,年齡則介於45至84歲,在接受訪談前全都沒有心血管疾病史。過程中,所有個案均需填寫問卷,除詳細交待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外,也要評估自我的慢性壓力、憂鬱、敵意等程度。
在平均追蹤近9年後,總共有147人罹患中風,48人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在排除其他會引起中風的變項干擾後,分析顯示在慢性壓力、憂鬱量表得分最多者,出現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的機會分別高出得分最小者為59%及86%,而在敵意量表的部分甚至超出兩倍以上。
研究者表示,過去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討論多偏重在膽固醇、血壓、身體質量指數、吸菸、喝酒等傳統風險因子上,其實心理層面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探究機轉,可能是壓力和負向情緒會激發交感神經與「下丘腦-垂体-腎上腺軸」,進而造成腎上腺素、皮質酮等荷爾蒙的釋放。過去文獻證實,該生理活動若過度或持續太久,恐造成心血管功能的損傷。
有鑑於此,其強調壓力管理的重要性,並鼓勵民眾平時應積極充實相關知能,學習如何排解情緒。若努力調適依然無效,應儘早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社工師等)的協助,切勿壓抑或延宕,以免最後身心都受害。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