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灣智慧型手機成長率59%居亞太之冠(Juniper Research),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民眾高達1330萬人,而且根據Google的對台灣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調查更顯示,69%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每天使用它,而81%使用者出門必攜帶手機,依賴度居亞太區榜首。
許多人在長時間工作下,肩、頸、上肢原已相當疲憊,結果連難得的休憩時間都在「滑手機」,成為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整個健康,也成為另類的「全民運動傷害」。
認識「智慧型手機症候群」,提早預防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行為模式」,但這樣的姿勢動作在人類老祖宗的演化中不曾出現,所以我們的身體結構也無法有效地適應它。當人體長時間維持某種特定姿勢時,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某些肌群的緊繃、某些肌群的鬆弛,長久下來使得肌筋膜沾黏、肌肉無力,關節緊繃攣縮。其中以肩頸部的傷害最常見,造成正常的頸椎弧度(Cervical lordosis )消失,形成「直頸」。輕則肌肉僵硬、痠痛不適,重則造成關節活動受限與機能障礙。
這類患者除了有上述症狀外,也常常伴隨著頭痛(以兩側太陽穴、後腦最多)、失眠、消化不良、代謝機能下降等問題。此外眼乾、眼痛、視力模糊、近視和老花度數加深也隨之加重。
科技的進步,特別是3C產品,為人們帶來空前的方便,它一方面使身體處於過度安逸狀態,一方面又讓某些局部肌肉關節過度使用,徹底顛覆人們的工作模式。主因則是長年累月處於低頭、聳肩、駝背等不當姿勢與緊繃狀態,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使得組織纖維化,變得僵硬缺乏彈性。
更有不少人,在沒有從事太多勞力工作下,察覺到肌肉鬆弛無力、肌腱韌帶緊繃無彈性、身體很容易受傷。這樣的問題往往是源自於缺乏訓練與鍛練,以致體能無法承當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在非常年輕的2、30歲即出現顯著的退化現象,可以說是一種「早衰型的退化」。
(圖片來源:「筋骨關節疼痛防治全百科」 ,游敬倫著,新自然主義公司出版)
注意符合人體工學,避免不良姿勢
早在19世紀末期,科學家即開始研究人—機器—環境系統的互動關係,探討如何使機器工具在使用時,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保障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此即人體工學(Ergonomics,或稱人因工程)的概念。
智慧型手機由於輕薄短小,隨著使用習慣的不同,每個人在用它時採取的姿勢也各異其趣,但最為大家廣泛採用的姿勢,偏偏往往不利於人體。
這主要包括行走、站立或揹肩包時的低頭凸肚姿勢、久坐時的駝背屈頸、手肘過度彎曲、手腕過度背屈、小指因持機而長期使力、及反覆滑動手機的肌腱傷害。這些姿勢將產生累積性的創傷,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滑液囊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疲勞,並且進一步發展成暫時性或永久性傷害。
因此,同樣使用智慧型手機,如果能夠採取較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使頭頸軀幹維持在正直而自然的位置,手臂手腕保持合宜角度、維持適當視線,並保持肌肉放鬆舒適,絕對可以有效降低疲勞及傷害的程度。而且往往只是一個小小的姿勢差異,長此以往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非常值得每個人關注與瞭解。
擅用簡單運動,強化體能、化解傷害
釜底抽薪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使用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外,透過簡單有效的運動方法,針對肩頸、上臂、手指、背部、及下肢,加以強化保健,達到強化改善的目標。經由肌肉訓練、柔軟度、平衡力、呼吸及內臟運動五大要素。
例如我常建議大家要把握休息時間多做鬆弛肩頸肌肉的運動,包括多方向的肩頸部伸展運動,必要時在酸痛部位早晚施予20~30分鐘的局部熱敷,都能有效改緩解肩頸僵硬問題解決了,其他症狀也多能跟之獲得改善。
手機對現代人的重要幾乎已到無遠弗屆的地步,我們更確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行動裝置將走進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成為每個人的「親密伴侶」。既是如此密不可分,也無所逃避,如何健康使用行動裝置,已成為新的智慧課題。同時,為了人們長遠的健康,我們也呼讑製造商在推廣產品的同時,也能同時告訴人們正確合宜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製造出另一個又一個新的「使用症候群」。
(本文作者為龍合骨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