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路跑的文柄大哥(今年將達成200馬的朋友),在臉書上提問:「有點好奇,請教...同樣是有氧運動,為何跑步和單車/游泳體驗感受差很多?」
這件事我之前剛好有思考過,因此很快在下面回覆,想再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分析:自行車因為有速度,不管訓練或比賽,都要很專心注意外在的環境,警覺性要高,不然會有危險性,而且自行車比較算是團體運動,要輪車、跟車,需要策略與戰術,因此「比較難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跟自己對話」,當然還是有各種痛苦與愉悅交雜,形成有氧運動獨有的滋味,只是比較起來,跑步的感受會更深刻。
還有一個理由是:自行車速度太快了,看不到「慢速移動時,才看得到的風景」。速度快的時候,好處是有效率,像騎自行車移動比跑步有效率多了,但快速的另一個面相是,「使人無法融入自然環境之中」。所以我只想騎車環島一次,卻想跑步環島兩次,而且現在又蠢蠢欲動想要再跑一圈。我是個天生步調就很急躁的人,放慢速度跑長距離,可以讓我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游泳的例子比較特殊,因為大部分的人只能在游泳池訓練與比賽,面對的是「人造的環境」,無法讓人有契入自然的感受,也無法一邊游一邊與人互動,享受運動時互相交流的樂趣(這點在自行車訓練時就能享有),但也因此練游泳的「孤獨感」比跑步重,你只能面對池底與池壁與自己換氣的聲音。
比較起來,跑步對心靈上的益處更是全面。不像騎車和游泳會偏於一方。跑步比較自由,既能享有孤獨感,也能享受團練的樂趣,可以自行選擇。
最重要的差別是:跑步比起游泳和騎車時,更能讓人體驗契入自然的圓滿感受,如同中國先哲們所謂的「天人合一」之感,中國歷代哲人們花了許多篇幅描述這種境界,但我覺得只要到自然環境中跑步,僅管每人契入自然的深淺不一,但都能感受到交合時的圓滿感受。
今早與吉安路跑在花蓮吉安的楓林步道練跑,標哥隨意幫我們拍照紀錄…在花蓮,只要出門到處都是人煙罕至的自然環境,這是花蓮人的幸福,這也是我選擇住在這裡的理由。阿德勒說:「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要不要幸福。」住在花蓮是我的選擇,出門跑步也是我的選擇,選擇1+1=幸福感。
住在花蓮的朋友們,怎能不出門,開始跑入自然之中呢!只要開跑,隨處是幸福。
專欄介紹:
18歲以前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當然不會自由式,也完全不懂什麼是訓練。大一加入清華泳隊後,開始愛上訓練的滋味,從此一頭栽入體能訓練的世界。25歲以17天跑步環台,27歲時出版《鐵人三項》,28歲成為東華大學鐵人三項代表隊教練,29歲打破國內226km超鐵紀錄(9小時44分),現為運動作家與運動網站顧問。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在鐵人三項的世界裡,有我所要追尋的「美」。
更多內容請至【徐國峰與科學化訓練部落格】/【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