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是一種病態性的網路使用型態,當事者難以自我控制,導致學業、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家庭、職業…等方面的功能損害。成癮內容可包含:線上遊戲、社交軟體、線上性愛...
傳統上對於成癮的看法,侷限於「物質成癮」,譬如菸癮、酒癮、毒癮,改變了大腦中報酬迴路的運作,產生成癮行為。然而,近年來,學界發現一些具有強烈制約性的心理與行為刺激,也能夠改變報酬迴路的運作,產生類似的成癮行為,稱為「行為成癮」(behavioral addiction),歷史悠久的病態性賭博屬於這一類的問題,而新興的網路成癮,也屬於這個範疇。在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將「網路遊戲疾患」列入研究準則當中。
在台灣,約有10.8%國一生、18.8%中學生、17.9%高中生、12.9%大學生,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台灣在青少年族群的網路成癮比率,達世界各國平均的四倍以上。這幾年的臨床觀察,智慧型手機由於網路可近性高、且難以管理,可能增加青少年網路成癮風險。因此,兒童青少年的智慧型手機擁有率高、使用頻率高、app下載率高等「三高」現象,成為台灣亟待關切的精神健康議題。
台灣研究顯示,和一般青少年相比,有網路成癮的青少年會有更多的精神症狀,「敵意」以及「憂鬱」,是和網路成癮最相關的兩種精神症狀。若未能及早協助,可能衍生自信心不足、心理認同障礙、自暴自棄、社會退縮、甚至合併精神疾病,包括:
• 物質成癮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憂鬱症
• 社交畏懼症
• 自戀型人格障礙
• 反社會人格障礙
在某些狀況下,網路成癮和自殺或他殺傾向相關連,當事者需要更多的關心與協助,絕不能掉以輕心。
網路,可以是單純的工具,也可以在無形中改變你的心理與行為。它可能為你的生活加分,也可以癱瘓你的生命。
張立人院長除了專長自然醫學,也擅長心理治療。他是台灣少數治療網路成癮的精神科醫師,是暢銷書《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的作者,也是「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他在國際發表多篇網路成癮研究論文,是世界頂尖網路成癮研究期刊《線上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成癮行為》(Addictive Behaviors)的評審專家,專業度高。
張立人院長將為您/您的家人分析網路成癮原因,提供深度心理諮詢與家庭治療,協助您/您的家人早日走出網癮陰霾!
(本文作者為西雅圖自然診所院長;原文刊載於《張立人的祕密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