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示範:趙苑純老師、廖宥鈞
胎兒在出生前十周,就可聽到媽媽的說話聲與音調,心跳及血液流動的聲音。更有趣的是,一項以法國和德國新生兒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法國新生兒剛出生的幾天,哭音通常是上揚的,而德國寶寶多數呈現下沉音,恰好與母語的音調相似,應該是常常聽到媽媽說話的關係。
聆聽,是一種學習方式
出生前,嬰兒就迫不及待打開聽覺的電達。人類非常依賴聽覺去學習,溝通以及思考,是我們與世界,與他人聯結的重要管道。
人類的學習模式,大致分為3種風格類型:視覺,聽覺和動覺觸覺型。聽覺型的孩子喜歡用「聽」來接收訊息。他們可以牢記別人說的話,還能藉此學習別人思考的方式,非常擅長說話。視覺型的孩子,喜歡用「看」來學習。而動覺觸覺型的孩子,需要透過「動」來學習,例如:動手做,在動態中思考,長時間坐著聽講,相對較具挑戰性。
現今的學習型態,著重「聽覺」和「視覺」來學習,翻轉教育體系,還需要付諸更多努力。但是可以透過與孩子的互動,將身體和五感打開,幫助每個孩子打開耳朵,學習聆聽。
透過聲音,打開身體
以舞蹈的角度,學習聆聽音樂是很重要的部份。音樂的音高,音色,節奏,強度跟方向,延伸到舞蹈裡,成了質地,線條,高低與快慢。專心聽會發現,這些線條當中,有粗有細,有輕有重。跳舞,除了編舞者和舞者的想像感受之外,音樂也豐富了身體的語言。
回想一下,小小孩總在聽到音樂時,身體就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樂在其中。
以幼兒的身心發展來說,音樂是很棒的學習媒介。因為6歲前的孩子,還不太能以抽象的概念認識事物,得透過具體的身體感覺去學習。而聽覺的路徑,可以串起身體與大腦的連結,同時帶入一些抽象的概念。我們4歲幼兒課程裡,有堂「大象與小猴子」的課,以大象代表聲音沉重的定音鼓,小猴子是聲響清脆的三角鐵。不同的聲音,引導孩子認識強和弱,再用身體來表現聲音的質地。
找回你的耳朵
生活中有許多聲音,有家人說話的聲音,同事敲打鍵盤的聲音,摩托車疾馳的聲音,樹上鳥叫聲,還有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聲。老師和家長,都可以發揮創意試試看,打開耳朵,運用聲音來引導自己的想像,也帶領孩子們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聆聽。
打開耳朵,聽自己,聽別人,聽生活。身體打開了,感官就甦醒,生活開始不一樣。
(本文作者為雲門教室研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