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當名醫得了憂鬱症,也得別人診查才發現)
我不斷自責、反覆思索,是不是自己處置得不夠好……,負面情緒像快速增生的藤蔓爬滿全身,纏繞得我快要無法呼吸。
二次憂鬱來襲
但我萬萬沒有料到,儘管曾經幫過這麼多病人,在我第二次剛陷入低潮時,或許是過於自信可以熬過去,也或許是潛意識裡不願意承認中年、事業順遂的我,會再度陷入憂鬱。於是反向操作,拚命把時間填滿,同時間扮演許多角色,終至情緒超載,一發不可收拾。
如何面對自己?靠重提往事
事後回想,那段心理治療過程真的漫長又難熬,中間有抗拒、有懷疑,狀況時有上上下下。但是,第二次憂鬱除了藥物治療的幫助,如果沒有心理治療這一塊,我對藥物的信賴度可能會打折扣,因為沒辦法找出或確認自己可能的問題。
在治療過程中,我講到很多關於事業、小孩、家庭各方面的想法,甚至經由引導,也憶起許多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包括兒時曾有的孤單感、建中與大學時代的低潮等。透過這些回溯過程,我才慢慢了解其中有些片段,或多或少都和引發憂鬱有關,只是當年渾然不知。
某種程度,我也把治療當成是種自我對話。重提往事固然會引發傷痛,或偶爾引起情緒波動,可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洗滌、釐清、面對,逐漸會用比較正面、不會受傷,或是成熟的角度去面對過往。對我來說,那些曾有過的憂傷、困境,以及對自己的不信任、不安全感,都慢慢變少了。
人生的確不需要總是全力衝刺,因為也不可能總是油門催滿,尤其當你的人生已經處於失速的狀態下。上帝指派我必須休一個很長很長、屬於心靈層面的假期,讓我有機會停下來,重新檢視自己,盤點走來的這一條路。
筆記有笑有淚,字跡看出心情起伏
當時我找了一本筆記本,嘗試記錄當下的心情。翻開那本筆記,裡面有兀自的哀傷、有親友鼓勵的話語;也記錄著正在做的事情,幫助當時記憶力稍差的我,提醒自己。
在第一次憂鬱症時,精神科李明濱醫師便不斷提醒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按時用藥;二是維持「正常的」工作與作息。兩次罹病期間,我都謹記李醫師的叮囑。而且第二次發病時,我最擔心的是不能成為好爸爸,煩惱家裡失去經濟支柱,所以,我無論再怎麼難過,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醫生的工作,讓自己持續在規律裡運行。
持續規律工作,可以重拾自信
以前因為外務太多,經常請假,在生病期間,反而是時間一到,就準時坐在候診間,病人幾乎不會找不到我。憂鬱讓人不多話,思考慢下來,字跡變小也變工整,某種程度反映我當時封閉單調、力求謹慎的心境。
很幸運的是,開業近20年所建立的團隊,在我病中充分發揮夥伴功力,我們共同發展出一套更有效率、更加精確的問診表,將大多數的病徵規格化;每次看診,都由護理人員先進行基本的數值測量、初步記錄,再交由醫生作為問診參考,由我做最後的判斷及診治。
相對於以往的我比較(或太過)自信,那時候的我則力求周延,除了在病歷的撰寫上,更為清楚仔細,對於病人提出其他身體上的疑慮,也都會積極地進行轉診或轉介,由大醫院專科醫師幫忙再做確認,等於是雙重保障。
事後,我們發現病患對於這樣周全的服務,滿意度頗高,有些人甚至覺得我看得比以前好。這套模式,後來也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我診所的一大特色,這倒是當初始料未及的意外收穫。
也因此,我再度深刻體會到李明濱老師的話:得了憂鬱不能就此不出門、不工作,或放棄原來的生活,這樣反而會導致空出來的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會逐漸喪失自信。
當我持續工作,認真對待病人,他們也會給予正面的回饋,而這些回饋,回過頭來也能提升自我的價值感。每次回家,都會感謝上帝,讓我能夠持續兢兢業業地看診,感謝周遭人的支持。這些都是正面思考的力量。
而且這幾年逐漸覺得,孤單一人沒有不好,正因為有孤單、孤寂的感受,也才讓人了解快樂是多麼寶貴,體會出有伴真好。我所謂的「伴」,不管是人伴、狗伴都好,就連植物也可以透過葉子、花朵、香味,與你為伴,給你回饋。
兩次憂鬱後,我益發體會到,一個人如果有愈多猶豫不決,往往會衍生更多困境。當我們遇到需要做選擇時,如果發現A案或B案都可行,卻又難以抉擇,這通常意味著,這些選項都沒有高下立判的優缺點,也因此,最後不管選擇哪一個,結果其實都差不多,都有得或有失。
既然如此,當面對類似兩難時,又何必每次抓破頭皮、苦惱答案,不如乾脆擲筊就好了,讓上帝或神明來決定。讓自己的心適度留白,也是一種療癒,不是嗎?
人到中年,更要懂得對自我忠實
遠離憂鬱後的這幾年,其實仍不斷面臨各種生活中的「選擇」,懂得選擇,也是一種療癒。當面臨選擇時,能夠魚與熊掌兼得,當然很好,只是人生不可能盡如人願,什麼都能得到。於是,當面臨選擇時,50歲以後的我,開始選擇對自我忠實。
以前總把自己的時間排得很緊,第二次憂鬱過後,我很大的改變,就是多了思考的時間,自己陪自己,以及給自己多一點。我才知道,原來這叫做生活。
儘管歷經兩次憂鬱之苦,我很慶幸自己仍對生命寄予高度熱情。把握住唾手可得的快樂,常保赤子之心,是我對人生不變的堅持。誠如我50歲的生日感言:「點燃我們的熱情人生,仍是後50歲的選擇。」
(本文作者為林青穀家庭醫學專科診所院長;文章刊載於《管你得意或失意,憂鬱都會突然找上你》一書/大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