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了冬天都有手腳冰冷的現象,或是覺得冬天一到就沒什麼元氣,很想鑽進被窩裡冬眠,有些女性朋友每月總有那幾天要遭受腹部冷痛之苦,只能帶著暖暖包或是擁抱熱水袋,這些都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在冬季除了進補調養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調整虛弱體質、預防保健,甚至可以延年益壽,而且操作簡單方便,那就是─艾灸!
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一般我們講的針灸,其實是包含了針法和灸法,艾灸就是灸法的一種,灸法最早可追朔到遠古時期,當時的人們已懂得用火來取暖、熟食,然而在使用火的過程中,偶然不小心「灼燙」後卻意外治癒了疾病,於是開始發展灸法治療。
後來因為中藥學的發展,人們發現了以艾葉作為施灸的材料效果最好,《名醫別錄》:「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艾葉有通經活絡,理氣祛寒,回陽救逆等作用,將艾葉經過反復晒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粉塵,製成軟細如棉的艾絨,易於燃燒,氣味芳香,燃燒時火力會漸漸蔓延開來,讓熱力緩緩的透入人體,達到治療作用。
艾灸使人長壽
日本《帝國文庫》中曾有記載,有位高齡242歲的滿平先生,他的妻子221歲、兒子196歲、兒媳193歲、孫子151歲、孫媳138歲,一家三代總共有六位長壽老人,而他們長壽的秘訣就是:灸足三里穴,據記載這種方法是由唐代著名文化使者鑒真大師東渡後,傳給日本人的。
古時候的流行
在古時,人們流行以灸法作為保健,當時流行一句話是:「若要身體安,足三里常不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灸足三里,足三里是人體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足三里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位,而以前的人們使用的是直接灸,就是在足三里穴位放上艾柱直接灸,所以灸完後會留下灸瘡,但是為了要保健,古人每天都灸,所以留下的灸瘡不會收口,經常流水,因而才會說不乾。
當然現代人生活環境、營養條件都相對古人來說較好,而且又注重外在美觀,所以並不需要使用這麼強烈的方法,當然還是可以天天灸,只是可以選擇比較溫和的灸法,也可以避免傷口感染。
簡單「艾」護身體方法
灸法有分很多種,一般民眾在家可以使用最簡單的艾條灸,艾條是由艾絨平鋪於棉紙上再捲起成圓柱形長條,專業中藥行皆有販售,民眾只要將艾條買回來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3公分處施灸,具體操作方法是先靠近皮膚,後慢慢提高,再靠近皮膚,再慢慢提高,如同 「雀鳥啄食」般,故名「雀啄灸」,一般灸10~15分鐘左右,以皮膚紅暈溫熱為佳,此法也因為較溫和,因此稱為溫和灸,適合大部分體質的人使用。
現代研究指出,艾灸可以調節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艾灸時發出的紅外線波長能滲透到深層組織,提供人體能量,所以冬天除了進補外,不妨試試灸足三里穴位保健,能讓您手腳暖和一整天,長期灸的話更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喔!另外,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還可以灸關元穴,達到補元氣、益精神的作用,女性朋友有經痛者,在經期前一周艾灸可以緩解經痛。
艾灸保健穴位
1. 足三里
位置:膝蓋外下方凹陷處往下三寸(四指合併的寬度)
功能:具有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之功效
灸法:以雀啄法在穴位上3公分處,灸10-15分鐘
(陳潮宗提供)
2. 關元
位置:肚臍下方三寸(四指合併的寬度)
功能:補氣培元、溫陽固脫
灸法:以雀啄法在穴位上3公分處,灸10-15分鐘
(陳潮宗提供)
艾灸注意要點
1. 操作時注意溫度要可接受,小心不要燙傷。
2. 操作時要注意室內環境要通風,用過的艾條要注意已經完全熄滅了再丟。
3. 糖尿病患者須慎用,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經感覺較差,對冷熱的敏感度較不好,所以灸時最好由旁人來操作,能夠比較客觀的感受溫度。
4. 有部份情況不適合用灸法,像是懷孕婦女、燥熱體質者慎用。
5. 做完艾灸後,在飲食上要注意選擇滋潤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蔬菜水果,以緩解艾灸後出現燥熱上火等現象。
中國民間甚至流傳灸一次足三里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所以冬季進補並非只有食補,艾灸也是很好的「進補」手段,不妨試試艾灸吧!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原大學助理教授)